外专手记: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外专手记: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14: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23日第18版截图

五年来,我一直居住在北京,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寺庙、庭院与宏伟皇家建筑群。我曾以为自己早已读懂中国建筑设计的语言——那些代表着民族和谐理念的色彩、比例与对称。

但最近一次山西之行,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山西素有“华夏文明摇篮”之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存在,它被镌刻在木纹里,流淌在瓦片弧度间,更附着于惊世雕像的微尘之上。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不仅是古老的建筑,更是中华文化鲜活的根脉,也让我重新领悟到,历史是如何持续塑造现代中国的。

文明延续的摇篮

山西地处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之间,悄然守护着中国建筑的“基因密码”。紫禁城与颐和园固然构成了公众心中的核心建筑图景,但山西的建筑却展现出更为亲切、恒久的魅力。

这里木质殿堂已屹立近千年,岁月的风沙与香火的熏染让建筑表面愈发温润。与那些掩盖岁月痕迹的修复不同,山西保留了建筑的沧桑感,让人们得以与历史建立最本真的联结。

在太原市区附近的晋祠,圣母殿从一片古柏中拔地而起。这座殿宇始建于宋代,其斗拱(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榫卯木构)尽显灵动雅致,并为后世更雄浑、规整的斗拱形制奠定了基础。驻足于此,建筑理念的演变历程清晰可见,恰似语言随时间流转,岁月更迭,却始终坚守着核心精髓。

山西建筑不仅是艺术造诣的展现,更承载着哲学思想。这里的大型院落、寺庙与票号,共同构筑了植根于绵延至今的儒家思想的道德图景。

以王家大院为例,道德理念被“镌刻”在墙体之上,石雕与壁画描绘着忠孝节义的场景。这些视觉教化契合儒家理念——家宅映其伦理,建筑与道德合而为一。

而平遥的日昇昌票号,则体现了另一种美德——诚信。这家始建于清代的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金融机构,开创了“汇通天下”的金融体系,其运作既依赖资本,又依赖信用。票号的院落朴素无华,重实用而轻展示,折射出中国商业精神中的务实守信之风。

纵观山西,建筑设计与道德理念的关联无处不在。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或办公场所,更是生活的准则,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教化。

若要寻觅山西的精神内核,平遥古城便是最佳载体。与许多仅存残垣断壁的古迹不同,平遥古城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6公里长的城墙将整座古城环抱其中。

走进城门,仿佛踏入一座鲜活的档案馆。青砖小巷在灰瓦屋顶间蜿蜒,几百年历史的院落里至今仍有家庭经营着面馆与客栈。檐下灯笼摇曳,市井生活的絮语仍在石木交织的历史长廊里回荡不息。

站在城墙上俯瞰,平遥规整对称的棋盘式街区尽收眼底,其遵循的宇宙秩序与北京皇家规划一脉相承。只不过这里的格局更具人本考量。它并非权力的象征,而是社区生活的代表。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里与北京截然不同的修复理念。在北京,宫殿被重新粉刷、贴金,每一处细节都复原至皇家鼎盛时期的模样。而在山西,岁月的痕迹被坦然保留。梁木上的裂纹、褪色的壁画、风化的瓦片——这些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历久弥坚本身就是一种美。

平遥的保护更像是守护而非重建。岁月的洗礼也成为了古城故事的一部分。

呕心沥血的技艺

山西境内的寺庙艺术,无不彰显着早期工匠的精湛技艺。

永乐宫内,满壁风动,其墙面上布满了描绘道教诸神的宏大画作,线条流畅,呼之欲出。这些色彩即便历经数百年依旧明艳如初,循笔触流转,得以窥见信仰与想象力的喷涌勃发。

平遥附近的双林寺内,2000多尊泥塑佛像遍布殿堂,每一尊均为手工塑造,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的姿态、手势与表情,传递的并非遥不可及的神性,而是悲悯情怀。

与北京建筑明艳的红、金配色不同,山西的色调更为深沉:质朴的棕、淡雅的蓝,再以几抹翠色隐现其间。这份克制将视线从宏伟聚焦于细心雕琢的衣着纹理、瓦片弧度以及古木年轮。这种细腻,彰显出另一种植根于工艺与传承的力量。

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历史的脉络可追溯至更久远的时代——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之一,祭祀区与生活区区划清晰。

后来唐、明建筑遵循的诸如等级秩序、对称美学、方位布局的原则,在这些史前遗迹中已初现端倪。这提醒着我们,中国建筑不仅是建造的艺术,更是世代之间关于秩序、平衡与意义的绵长对话。

在山西,这场对话跨越时空,却从未中断。从陶寺的土作遗迹到晋祠的木质殿堂,这片土地以木、砖、石为媒,书写着一部连贯的中国思想史。

历久弥新的文化

建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成为时代的缩影。山西的寺庙、院落与城墙,不仅展现了设计之美,更承载着塑造中国身份认同的道德与社会框架。

孝、忠、信、序——这些美德绝非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清晰可见、触手可及,并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即便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现代化,这些理念仍影响着人际关系、职业操守与社区生活节奏。

山西是理解这种文化延续性的关键——研究这里的建筑,便是研究中华文化的根基。

近年来,山西已悄然步入文化领域的聚光灯下。省内的寺庙与景观,为知名游戏《黑神话:悟空》提供了灵感,也引发了年轻游客新一轮的关注热潮。尽管当地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山西仍是一块“隐秘的瑰宝”——它更青睐那些追求深度而非浮华的探索者。

山西的魅力,源于其真实性。漫步于古院之中,欣赏历经百年沧桑的壁画,在传统庭院里与当地人共享面食。正是这些瞬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常被忽略的中国侧影。

山西的美食同样值得一提:口感劲道、形态多样的手工面条,酿于陶罐中的老陈醋,以及彰显地域韧性的简单而鲜明的风味。如同这里的建筑,山西美食也讲述着坚韧与匠心的故事。

展望未来,山西却邀请我们回望过去——这并非出于怀旧,而是为了理解延续的意义。这里的古老建筑,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至今仍定义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美学的鲜活载体。

山西提醒着我们:建筑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对话、记忆与愿景的融合。这些建筑是窥见文明起源的窗口,也是映照当下的镜子。

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山西始终是根基所在——这片土地不仅守护着建筑,更承载着精神。这片土地值得我们驻足凝望,更值得被视为中国故事中至关重要的篇章。这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亦是其精神内核的静默守护者。

作者:中国日报外籍记者Michael Rhys Card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编译 朱兴鑫 王娟 宸雨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