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17日第15版截图
公元三世纪一位武将的忠义精神,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
219年冬,本是一个生命的终结,却意外开启了一段传奇。一位将军兵败被俘、惨遭处决,但这场失败却让他踏上了全新征程。1800年来,他逐渐超越凡人形象,成为在广泛范围内被供奉、不断重塑的精神象征。
这位人物便是关羽,其故里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开国皇帝刘备的结义兄弟与忠勇将领,早在兵败之前,他的勇武与忠义就已为三国各方所推崇。
然而,死亡却为他续写了新的篇章:随着时间推移,儒家、佛教与道教均将其纳入自身体系,他的称谓也从“关羽”逐步升为“关公”,最终被尊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
今年9月,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启幕。这座始建于隋朝的庙宇,至今仍是全球关公信仰的重要象征。
“关公文化历经1800多年传承与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在开幕式上表示。
关公信仰的影响力极为深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超过3万座关帝庙和关公会馆,”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所长傅文元说。
仅在运城一地,就有约200座关帝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傅文元表示,福建省是关帝庙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部分村落甚至建有四五座。
凡有华人聚居之处,必有关公信仰的足迹,纽约、旧金山、神户、横滨、新加坡、曼谷等地的关帝庙与神龛随处可见。如今,关公信仰跨越阶层与职业,在华人社群中广泛流传:武庙中供奉关公,无数家庭、商铺与基层组织也设有小型神龛。在香港,许多警署内都有关帝神位,成为守护与职责的无声象征。
9月23日,扮演关公的演员在山西省运城市举办的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上演出。朱兴鑫 摄
联结人心的精神纽带
对许多台湾同胞而言,关公信仰更具特殊的情感联结。台湾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祖籍便是运城,他说:“父亲常给我讲故乡运城的故事,那里也是关公的故里。”
张亚中表示,“关公在台湾地区可以说是人人皆知,数千座庙宇供奉其神像,关公文化爱好者有近千万人。”在他看来,弘扬关公文化远不止于情怀,更是对共同文化认同的肯定。“关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存在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这种文化联结在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上体现得尤为真切。台湾中华关圣帝君公益弘扬总会理事长游同人时隔12年再次参会,还带回了一尊最初从大陆迎请的关公像。“我们希望每年都能来,共同弘扬关公精神。”
在台湾,关公诞辰会引发全岛范围的进香活动。其中一项以关公坐骑“赤兔马”命名的骑行活动,参与者需用12天时间环台一周。如今,游同人及其团队正计划一场更长的朝圣之旅:从台湾出发,骑行3600公里前往解州,用36天时间帮助台湾同胞“重续文化根脉”。
“两岸民间交流从未间断,”游同人说,“我相信这类活动将进一步加深这份联结。”
关公信仰的影响还跨越海峡,传向更远的地方。去年,源自山西的关帝香火先后途经河南、湖北、福建三省,随后传入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马来西亚关公文化推广中心总会长孙艪华认为,这类活动勾勒出鲜活的文化版图。“关公文化旅游节增进了马来西亚与中国城市间的友好关系,”他表示。今年4月,他带领60位马来西亚企业家到访运城,以关公文化为纽带,搭建起经贸与旅游合作桥梁。
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号
中华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王石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学者们往往关注儒家、佛教、道教等“大传统”,却忽视了民间信仰这类“小传统”。
“关公在《三国志》里的记载仅有1000多字,历经千年历史演进,关公成为一个世界华人共同崇拜和信仰的神祇,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王石提出疑问。他补充道,答案在于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历史与民间信仰融合机制。
“弘扬传统文化不应以牺牲民间信仰为代价,”他强调。王石解释,关羽地位的提升遵循着一个古老理念:为民众奉献者,当受世人敬仰。“中国的‘神’包括关公在内,都是人创造的,人们用自己创造的‘神’来保护自己、祈求平安、教育自己。唯有神祇,方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人间期许。”
正是这种丰富的象征意义,让关公信仰能够跨越不同社会群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认为,关公是仁、义、智、勇等永恒美德的载体。
“仁是仁爱,义是诚信,智是文化修养,勇是临危不惧,”她说,“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古代同样重要。”
谈及古代英雄如何保持当代影响力,王石提出“与时俱进”的传承理念,将关公精神“忠义仁勇”进一步加以阐释,将古代的概念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比如,我们将“忠”解读为对工作的敬业,将“义”诠释为日常生活中的诚信。他还建议打造关公文化IP,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在解州,这些理念已逐步落地。关帝祖庙不仅成为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还成为数字叙事的实践平台。
解州关帝庙附近的关公文化数字体验馆,为游客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在这里,古老庙宇的屋檐之下,过去与未来交汇:香火气息与VR设备的光影交融,这项文化传统不仅学会了如何被铭记,更找到了延续生命力的方式。
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许多游客前来观看XR全感互动电影《千古云长·关帝伏魔》。观众可通过虚拟技术,乘坐木鸢飞越解州城、穿梭于雄奇的中条山,还能与关公并肩斩妖除魔。
“感觉真的在和关公一起战斗,特别真实,”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刘子涵说。
负责打造这项体验的企业负责人郭立峰认为,这只是开端。“我们要让关公文化走出山西,走向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通过科技与年轻人的语言,让这一传统焕发新生。”
山西关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卓洲正在牵头构建“关公文化大模型”。这一模型整合了全球3万余座关帝庙数据、数百万份文献资料及数千种建筑纹样,将形成开放的数字档案,为关公文化的研究、教育与保护提供支持。目前,他的团队已收集了1000余座关帝庙的数据。
“借助全球力量,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开放、协作、共享的文化品牌。目标是让关公文化从区域符号,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象征。”张卓洲说。
(中国日报记者 侯晨晨 朱兴鑫|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