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千万工程”的长治实践

专题丨“千万工程”的长治实践

来源:长治发布 2025-09-25 09: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太行之巅,山乡巨变;漳河之滨,风光无限。

这是见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长治实践——瞄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优环境、兴产业、善治理、促融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循着这一实践图,我们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千万工程”宏伟蓝图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深刻感悟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的交相呼应、同频共振。

近年来,长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治理为要,四级发力、专班推进、常态督导,推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心系“万千群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高规格推进乡村振兴——

高位统筹推进。高标部署,市委、市政府将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把手”工程,组建领导组,专班推进。高频调度,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全市性重点工作推进会等高规格会议,专题推进。

四级书记齐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难题。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靠前指挥、一线调度;乡村干部奋战基层。全市构建起“四级发力、党政同责”的责任体系、工作格局。

常态督导问效。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常态化督导,连续两年召开市级现场推进会,强力推动。

脚踏“万千泥土”,统筹规划、分类推进,高质量谋划乡村蓝图——

抓整市域谋划。统筹考虑全市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区位特征等发展实际,制定《长治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和美乡村建设质效三年行动方案》。

抓全区域规划。立足太行山水、红色文化、古建古镇、特优产业四类特色资源禀赋,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团队,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抓分类别施策。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特色产业村、景区周边村等确定为实施重点,对省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分类施策,以点带面,示范推进。

绘就“万千气象”,群众参与、共建共享,高标准打造幸福家园——

生态为基,让乡村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漂漂亮亮。抓净化,清乱、治污、改厕同步推进,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9个,潞州、襄垣等4县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所有行政村垃圾日清日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抓绿化,实施“绿满长治”行动,扎实推进太行山中南段革命老区(长治)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造林2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9%。抓美化,拆除废弃建筑1.3万处、整治村容6.1万处。获批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持续提升漳泽湖入湖水质,惠及沿途264个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更美。

产业为本,让乡村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坚持“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化,夯实“三农”发展根基。打造两大“王炸”产业。围绕种子道地化、种植规模化、流程标准化、产业融合化、营销网络化、主体龙头化、品牌高端化,集中力量发展潞党参、“沁州黄”小米两大特优产业,开发党参茶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潞党参口服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一县一业”初显成效,形成长子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黎城旱鸭、武乡肉鸡等县域主导产业,设施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农文旅融合带动27.5万人增收,75个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务工8200人,人均增收1.23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占67%。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实施国家、省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10个,成立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农业托管覆盖率74%,乡村振兴底气更足。

治理为要,让乡村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新风扑面。突出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太行先锋”全域党建示范引领工程,全面推动乡镇(街道)党建办规范化实体化运行,实施头雁队伍提能培育行动,动态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7648名。设立村级“红色代办点”1286个,为群众代办事项2.3万件次。坚持大抓基层。乡镇(街道)全部编制完成履职事项清单,建立村级履职事项清单动态准入机制,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用好“三资”管理“两员三平台”,以及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告示单、宣传栏等,推动“三务”公开。培育文明乡风。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实现治理效能与文明程度双提升。

城乡融合,让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坚持基础设施一体化。全市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60%,行政村通5G网络比例超96%。全市100%建制村通硬化路,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715公里,基本完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任务。开展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18万户群众实现集中供热。坚持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市94%的行政村完成卫生室标准化改造,48%的行政村配备执业(助理)医师。建成10个城乡教育共同体。设立日间照料中心460个,形成长子连锁运营、屯留集中供餐等多种运行模式,城乡融合天地更宽。

漳泽潮涌,奋楫扬帆。

奋进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新征程,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来源丨长治日报

文字丨记者 常珍珍

摄影丨长治日报视觉中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