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山西日报 2025-09-03 11: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传承革命传统 推动老区振兴

口述者:左权县委书记 石 勇

左权县是以左权将军名字命名的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孕育地。近年来,左权县委带领全县上下大力践行抗战精神,推动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始终把让老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累计减贫5.4万余人,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大力发展核桃、连翘、黑山羊等富民产业,让群众腰包更鼓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起泽城智慧写生村、东安稻文化主题村等精品村,和美乡村串珠成线,获得“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等殊荣。

我们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引进上马年产300万吨石英砂提纯、日产8000吨光伏玻璃、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太行山水、民歌艺术等独特资源,建起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桐峪1941小镇,与央视合作举办中国民歌盛典,县域发展动能强劲、活力十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将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加快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让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本报记者 苗武军整理

矢志强军为民 赓续英雄遗志

口述者:李林英雄民兵班班长 张 倩

1940年,李林同志率部与日寇激战时不幸牺牲,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铮铮誓言。1953年,我们这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光荣队伍在她的牺牲地朔州平鲁正式组建。72年来,李林英雄民兵班以实际行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守护一方平安,锻造钢铁劲旅。

日常训练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周至少进行10小时集体训练,除了队列、战术、消防演练和应急救护外,还引入无人机侦察、电子对抗等新科目。

在训练间隙,我们积极参与森林防火、消防演练、防汛抢险和应急救灾等任务。参与防汛抢险时,大家扛着沙袋在暴雨中筑堤,用3小时筑起1.5公里长的防汛墙,保住了下游3个村庄的安全。

李林同志不仅打仗英勇,还深受群众爱戴。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我们成立了“橄榄绿服务队”,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化身技术骨干,教老乡用智能手机直播卖农产品;春耕时,带着农机具帮孤寡老人耕地;秋收时,顶着烈日帮缺劳动力的家庭抢收玉米……

如今,战争的硝烟散去,但英雄的精神仍将继续传承,我们将保持英雄本色,服务人民、守护平安。本报记者 黄川川整理

深研红色文化 筑牢精神根基

口述者:山西省社科院红色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冯素梅

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2021年,我所在单位机构改革新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所,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回首人生中的这关键一步,我感觉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赋予了我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研究根植于我们党成立100多年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并走向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2005年和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时,我分别参与了三卷本《山西抗战口述史》和《山西抗战纪事》的编撰出版。最为难忘的是2004年寒冬,我们的课题组一共采访了1500多位老人,年龄大多在75岁以上。通过采访调研,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牺牲换来的红色江山是多么来之不易。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时采访的一些老人已故去,幸运的是那么多人的抗战记忆已保存下来,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宝库。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强化苦难,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我要做好红色文化研究,让历史照亮现实,让革命精神成为我们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动力,让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本报记者 王立忠整理

追溯民族记忆 激扬报国之志

口述者: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跃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维度,必将激励青年大学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正是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高举抗战到底的旗帜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条件多么艰苦,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将这段用鲜血书写的民族记忆转化为强国信念的使命。

只有真正领悟伟大抗战精神,才能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堂堂正正”铸魂育人,涵养时代新人的精神脊梁;以“光荣自豪”启智润心,激发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在青春报国中绽放光芒。本报记者 李林霞整理

怀揣热忱之心 投身火热实践

口述者:太原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 常雨佳

我家有一只旧木盒,是时光馈赠的“记忆宝匣”——几枚军功章泛着温润包浆,一叠老照片边角微卷。每次轻轻打开,红色故事便从岁月深处走来,带着历史的厚重与信仰的温度,涌上心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节点,我怀着崇敬心情追忆家族先辈:太姥姥与太姥爷都是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六十二军第一八六师的后勤军医。他们年少时参军报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用热血书写壮丽篇章。太姥姥晚年曾给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在一座城郊破庙,正给伤员换纱布,流弹突然飞来,擦臂而过灼痛钻心。还有几十名伤员等着救治,哪有时间怕!”当时,太姥爷也在抢救伤员,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为了抢救重伤员,他还多次冒着炮火冲上前线。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始终坚持让青春在多元实践中扎根:走进红色纪念馆感悟初心,参与党史宣讲,主动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在乡村田野间调研民生、体验基层生活……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从不是孤立的过往,它是我面对实践难题时的坚持,是服务他人时的热忱,更是追求突破时的勇气。未来,我会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红色血脉。本报记者 李 炼整理

全国双拥模范城——吕梁市

弘扬优良传统续写鱼水新篇

吕梁是革命老区,历来有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传统。今年4月,该市再度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吕梁双拥工作在战火中诞生、在奋斗中前行,战争年代就有‘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当军粮’的佳话,军民同心、并肩战斗、团结奋进,双拥的光荣传统在传承中弘扬、在发扬中光大。”吕梁市双拥办主任、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瑞锋说,伟大抗战精神、吕梁精神是吕梁儿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是吕梁双拥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的新起点。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党政军“一把手”抓双拥工作,全面推动双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形成覆盖“入伍、服役、退役、安置”全周期的保障链条。在军民共建共享实践中,该市聚焦军地需求双向对接,为驻吕部队修建电力线路与变电站,保障部队训练演习科研试验和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顺利开展,驻吕部队也始终践行军民鱼水情,累计投入230余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多次出动兵力参与汛情抢险、森林火灾扑救。在红色双拥文化培育方面,该市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双拥活动,并持续表彰“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家庭”等优秀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爱军拥军”的浓厚氛围。

“新时代新征程,吕梁始终在拥军支前、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维度持续发力,让‘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光荣传统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刘瑞锋说。本报记者 要 佳

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

八秩兵工铸剑智能科技强军

踏入中北大学南门,彭德怀元帅的雕像巍然矗立。雕像背后,是一段滚烫的历史: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80余年来,这所“人民兵工第一校”始终将强国强军的使命深植于血脉。

岁月流转,兵工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30余万名毕业生,超过1/3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和国防单位,12人成长为将军,70%扎根基层一线。

科研创新是中北大学回应时代命题的铿锵答案。“十四五”以来,学校科研经费到款超40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447项,其中千万元级重大项目达44项,70余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高速飞车”和北斗组网等国家重大工程。

近年来,中北大学不断加强智能武器前沿探索。8月14日,李魁武院士带领智能武器研究院科研团队,在阳泉完成了某智能化武器系统的动飞试验。这是该校立足兵工传统、面向未来战场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学校坚持服务国防与服务地方“两翼齐飞”。近3年服务企业50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800余项,位列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第57位。

从太行山的兵工火种到智能时代的国防利器,这所“人民兵工第一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铸器”的初心使命,并用行动宣告:它的传奇,未完待续;它的担当,永不停息。 李林霞 胡慧萍

华北兵工局第六兵工厂——晋东化工有限公司

传承抗战精神勇攀技术高地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特能集团山西北方晋东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以柳沟铁厂、黄崖洞兵工厂为主体,整合太行、太岳、冀鲁豫军区六个根据地炸弹厂组建而成的华北兵工局第六兵工厂。这家企业承载着一段段热血沸腾的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克服生产研制条件极端简陋、生产原料极端缺乏、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重重困难,创新创造了诸如雷银代替雷汞、纸质雷管等世界军工史上的数个奇迹。

晋东公司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杨虎林告诉记者,伟大抗战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四五”期间,晋东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核心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共有受理专利115件、授权专利59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7项、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13项,新产品贡献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实现业绩与薪酬双增长。

杨虎林说,公司的红色历史是刻在全体晋东人骨子里的“精神密码”。新时代的兵工人,要做的就是赓续红色基因,始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和人民兵工精神,勇攀技术高地,在市场竞争中打“主动仗”。要大抓基础研究,攻关核心技术,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让“人民兵工”的旗帜,在新时代的国防事业中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郭 宁

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石圪节煤矿

百年矿史流传公园新景璀璨

8月26日,长治市潞州区石圪节社区的矿山公园,76岁的杜金明沿着石板路走来,又一次来看望曾陪伴他在井下奋战的“老伙伴”。

“这是石圪节煤矿引进的第一台掘进机,那边是专门用来开采边角煤的轻型放顶煤支架。”从挥锨抡镐到机械采掘,坚守生产一线38年的杜金明,既是石圪节煤矿现代化转型的亲历者,更是这段峥嵘岁月的“活档案”。

矿史展览馆里,幅幅老照片、件件旧物件,无不诉说着往昔。石圪节煤矿开采史可追溯到1897年,1926年正式投产。1938年,康克清同志肩负朱德总司令嘱托来到该矿,为取得罢工胜利的矿工带来抗日救国的革命火种。随后,潞安矿区第一个党支部——石圪节煤矿党支部在此成立。1945年8月18日,矿工们配合八路军地方武装举行起义,粉碎了敌人企图炸毁矿井的阴谋。为纪念这场胜利,石圪节煤矿建起八一八文化广场,矿山解放纪念碑矗立其间,多年来,许多人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辈、汲取奋斗力量。

作为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在“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矿风引领下,石圪节煤矿于上世纪60年代成为全国工交战线的一面旗帜。全国劳动英雄郝晓明和全国煤炭系统劳模屈天富,都是从这座矿山走出来的“榜样”。

2016年10月,响应国家政策,石圪节煤矿成为我省第一座去产能关闭矿井。曾经的矿山变身为集红色教育、工业科普、生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继续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光彩。 本报记者 晋帅妮

播撒红色种子的基地——太原平民中学

根植革命校史培育时代新人

“受中共江北特委派遣,王进带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在江苏启东一带开展武装斗争,成功指挥了刘桥战斗和小竖河战斗;董理安参加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战斗在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根据地;1936年,新婚不久的王宗昌同6名太原平民中学校友投笔从戎……”

8月23日,在太原平民中学校史馆内,记者读着抗战老兵的故事,感受到了当年的烽火岁月,让人热血沸腾。

杏花岭区教育督学、太原平民中学校友会副主任辛晓宏介绍:“1924年以来,有55名学子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有6名学生考上空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们勇赴前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铁骨铮铮。”

太原平民中学有着百年校史,特别注重思想教育。一直以来,该校充分发挥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把红色种子播撒到年轻人的心田,大力开展思政教育进课堂,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老师与学生、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沟通交流,构建起了思政育人的多元渠道。

辛晓宏说,学校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及主题讲座,使红色基因成为平民中学永远的底色。

记者 范珉菲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