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科技赋能新一代长城守护者

中国日报看山西|科技赋能新一代长城守护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8 16: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8月26日第16版截图

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河阳堡的古夯土墙之上,一架无人机盘旋升空,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正扫描着下方地形。地面上,35岁的郑源正通过平板电脑查看实时画面。

对这位来自山西省长城巡检队的35岁守护者来说,科技已把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转变为精准可控的任务。

山西省境内长城总长1400多公里,位列全国第三。郑源知道,仅靠人力徒步完成全面巡查既危险又艰巨。

8月13日,长城巡检队队员柴利华运用无人机对山西省山阴县广武明长城进行安全巡检。孙浩 摄

在过去的一年里,郑源配备了无人机、激光测距仪和4K超高清相机,他深切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三大优势:效率、安全性和准确性。

他说:“若仅依靠几年前的人工徒步巡查,几乎不可能按时完成省文物局下达的年度巡检任务。长城线路太长了。但现在有了无人机,我们能系统覆盖这片广阔区域,并按时完成任务。无人机给我们带来了急需的效率提升。”

由于山西省约70%的长城位于偏远崎岖的山区,无人机有效降低了巡检工作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比如季风季节的暴雨或冬季暴风雪过后。

在他看来,精准性是科技带来的最大助力。近期在大同巡检一处古代军事要塞时,他的团队通过无人机发现某座烽火台附近存在大规模挖掘痕迹。

“当发现一个问题,尤其是此类遗址附近未经批准的采矿、开挖等大型破坏行为,我们需要获取确凿的证据。要精确测算破坏点与长城的距离,以确定是否处于保护区内。”郑源补充道,借助无人机,可以精确计算出受损土地的面积、土方移动量以及距城墙的米数甚至厘米数。

在近期对河阳堡的巡查中,长城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经年累月的自然侵蚀,而是现代农耕活动。借助科技手段,巡检人员发现了河阳堡北面的一个豁口处存在两条新开挖的灌溉渠——这些隐藏在茂密庄稼地里的威胁难以被地面巡检人员察觉。

河阳堡曾是军事要塞,后来是村庄,现在是废弃的农田。该地区长期面临多种威胁,包括季节性耕作、灌溉和收割,这些活动都可能对该堡造成破坏。

“虽然村民已经搬迁,但堡内及周边土地仍在耕作。”郑源强调,他的核心任务就是检查保护区内因农业活动或新增违法建设造成的损害。

即便在平坦地带,1.5 米高的玉米秆也会给地面巡检人员造成视野盲区。“没有无人机时,我们往往等到墙体坍塌才能发现隐患。”他说。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山西省率先探索出“智能守护+实地巡防”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了人工经验与前沿科技的无缝融合。无人机提供的鸟瞰视角不仅消除了盲区,更让巡检人员能在安全距离内精准评估威胁。

而科技的作用并非止于发现问题。整个流程采用双轨并行机制:发现隐患后,郑源在现场第一时间提交由当地的长城保护员和县文物局联合签署的隐患告知单,同时,他通过文物安全巡检辅助管理系统平台,将高清照片、GPS坐标及详细数据上传至山西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

郑源说:“这个平台是我们的数字中枢神经系统。隐患一经上报,系统将立即生成电子告知单。指挥中心的专家能实时研判风险等级,从而可以直接启动省级层面的快速协同响应,形成闭环式问题处置机制。

另一个让郑源倍感振奋的消息是,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杨海军表示,山西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未来将把全省所有长城段及烽火台等附属建筑纳入其文物安全巡检体系。

对山西的长城守护者而言,未来充满希望。郑源设想的新一代监测体系将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徒步巡查。

“有了卫星,我们可以每月甚至每周监测最偏远的地区,在破坏行为发生之初立即察觉。这正是文物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以主动、智能的方式,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份遗产。”郑源说。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记者 朱兴鑫 王茜|赵云卓)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