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工匠”走进平遥古村

“洋工匠”走进平遥古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2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讯 8月1日,“2025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暨Z世代建造工坊”在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东泉村启动。未来两周,来自法国、墨西哥、中国的17名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携手合作,对东泉村一座明代民居的门楼与围墙展开抢救性修复。

8月1日,在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东泉村,中外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向古建修复工匠躬身行礼、敬茶拜师。主办方供图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的使命,我们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能够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向未来。”法国志愿者Aurore Franche说。开营仪式上,中外志愿者向资深工匠鞠躬敬茶,以传统礼节表达对匠心的尊重。

山西省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曾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而东泉镇作为古官道“平豫大道”的重要节点,其保存至今的街巷与建筑遗存,堪称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

“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处破旧民居,这真正做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希望我们今年的行动也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土生土长的平遥志愿者王新博说。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经志愿者修缮改造的“孤独咖啡馆”于当日首次对外开放,以崭新姿态迎接参加2025年志愿活动的新一批营员。这一由明末清初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在保留古建筑结构和特色的基础上巧妙改造闲置空间。

法国志愿者Camara Fatoumata表示,她感受到中国传统村落与法国乡村有着很大不同,“中国的村落往往是几个家族世代居住,例如我们曾参与修复的武家大院,仍有武氏后代住在祖宅里,这种传承特别有意义。”在她看来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修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让古建筑在当下焕发新生。”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丁枫表示,该基金会自2010年在山西设立志愿者工作营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全球青年参与遗产保护的桥梁。

在“Z世代建造工坊”文化遗产修复故事沙龙环节,平遥县文物局原局长冀太平与中外志愿者分享了40余年守护平遥古城的经历。他表示,文化遗产保护需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只有根扎稳了,才能开花结果,而志愿者就像种子,终会在适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此次活动由山西国际传播中心、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平遥县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今年,该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志愿者项目,成为中法文化遗产交流的重要平台。

(编辑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朱兴鑫)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