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右玉植树造林:让荒山沟壑蜕变为绿色家园

中国日报看山西|右玉植树造林:让荒山沟壑蜕变为绿色家园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1 09: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8月1日第7版截图

 

40多年来,王占峰一直扎根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右玉县的荒山之中。从在漫天黄沙中艰难种下第一棵树苗起步,如今他已将3000多亩的土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74岁的王占峰是老墙框村村民,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便是数十年奉献的见证。

“小时候吃饭得捂着碗,不然就会落满沙子,”王占峰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村民们出门必须戴防风眼镜和防沙口罩。风最大的时候,白天在屋里都得点灯。

右玉县距离毛乌素沙漠不足100公里,地处西伯利亚寒流东移南下的天然风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漠化严重,植物成活率极低。这里曾被国际环境专家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有人甚至建议将全县居民搬迁。

但当地人决心改变这一切。

王占峰的爷爷和父亲都曾主动扛起铁锹植树。上世纪80年代,听说家乡仍在与沙尘暴抗争,他关掉了自己的旅馆生意,回到村里,决心守护这片土地,让荒山披上绿装。

他的植树事业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获取树苗难,需要翻山越岭,历经艰辛才能运回。其次是栽植难,半沙漠化的土壤保水性差,必须在树坑底部铺河泥。再者是树苗存活难,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于是人们想出了“鱼鳞坑”的办法在山坡上集雨。

即便如此,干旱时还是得人工浇水。当地妇女组织了挑水队,和男人们一起从山谷里背水浇灌树苗。

王占峰还有“三件宝”——挖树坑的铁锹、上山时的窝头,以及防治冻伤、缓解手裂的冻疮膏。巅峰时期,他一天能挖50多个树坑,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我也想过放弃,太苦了,”王占峰说。但看到新栽的树苗被沙子埋了一半,他还是忍不住扒开沙土重新扶直。

“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种树也是如此。”

经过无数次失败,他逐渐掌握了植树的诀窍。2000年后,他种的树成活率达到80%-90%,现在更是几乎能全部存活。

7月5日,航拍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一处森林。 朱兴鑫 摄

如今,石砲沟一带长满了绿草、樟子松、油松、落叶松。曾经的荒山沟壑,变成了他日常巡山和休憩的“绿色家园”。

上山巡查时,他总带着剪刀,修剪歪枝,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绿水青山虽已有了模样,但蜕变还未完成,”他说。

历史上,右玉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之地,也是晋商旅蒙的重要通道。然而,连年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导致环境持续恶化。

70多年来,右玉县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累计种树近1.3亿棵,人工造林面积近170万亩,林木绿化率由不足0.3%提高到57%。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蜕变为“塞上绿洲”。

2024年10月,第十九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暨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颁奖典礼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右玉县凭借“70多年治沙造林与生态修复实践”荣获“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新飒飒奖)。

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表示:“右玉70多年的生态文明实践,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7月5日,王占峰扛着铁锹行走在山西省右玉县老墙框村石砲沟。 孙浩 摄

为了进一步弘扬这种久久为功的精神,右玉精神展览馆于2013年建成,面积近1600平方米。展览以植树造林改变右玉面貌为主线,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展示、4D影院等多种媒介形式,已吸引超50万名参观者。

馆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实物是一个墨水瓶造型的油灯。旁边展出的照片,鲜明对比了过去黄沙漫天的景象与如今郁郁葱葱的森林。

展览馆负责人李公园说:“墨水瓶做成的油灯和火柴,是当时孩子们上学时的必备之物。孩子们就靠这油灯来读书学习。现在那样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右玉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马产业基地、华北地区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此外,当地还在积极打造10亿元生态羊、5亿元沙棘等全产业链。去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2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83亿元。

王占峰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各方认可,近年来先后荣获“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右玉人懂树。没有植树造林,这片地方早就被风沙侵蚀了,”王占峰说。“对我来说,右玉精神就是植树造林,而且必须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陈亮 |张云森 孙浩)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