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三晋 e法同行|山西法治宣教创新实践:多元文化融合绘就普法新图景

法润三晋 e法同行|山西法治宣教创新实践:多元文化融合绘就普法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4 16: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三晋大地上,法治宣传教育正以独特的方式融入红色基因、游园景致、晋商底蕴与古城文脉之中。近日,记者走访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多处纪念馆、休闲公园、文化展馆、古城、博物馆等不同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探寻法治宣教与各类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感受山西在普法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与丰硕成果。

红色基因浸润法治信仰

走进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作为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纪念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将红色历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展览,运用文献、照片、手迹、实物等藏品,辅以雕塑、场景复原、绘画、影视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当天,不乏机关单位、学校团体前来参观学习。一位来自虹桥小学的学生说:“今天来到彭真纪念馆,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彭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奠基人。”

彭真同志的贡献贯穿立法、司法理论创新与制度构建的全方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制度遗产。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山西站”启动仪式上,纪念馆讲解员曾向大家分享,“我从事讲解工作20余年,当目睹耄耋老人眼泛泪花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时,当看到党员干部在展板前凝视时,当听到学生的低语说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时,彭真同志的法治理念就这样温和且有力地点亮一个又一个人生。”

游园景致承载普法使命

太原市西环法治游园里,市民们或漫步赏景,或驻足于法治宣传展板前认真阅读。这座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游园景观的特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之余学习法律知识的好去处。

游园内的社区工作者接受采访时说道,“游园将普法小知识、经典法治典故展示在宣传栏,方便居民散步休闲时学习,对老人和孩子都特别友好。设置的内容围绕邻里纠纷、消费维权等居民日常可能遇到的问题,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园区还设有充满暖意的精准普法驿站,从各类普法讲座,到“普法 + ” 体验活动,再到“微爱守护” 课堂,都为孩子们播下 “遇事找法” 的种子,也为退休老人们吃定晚年的法律“定心丸”。

除此之外,万柏林区司法局南寒司法所所长还为大家介绍,西环法治游园曾在元宵节设置法治灯谜;妇女节期间,举办“法治护芳华”活动……在这里,法律条文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与节庆民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

西环法治游园让周边居民们在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同时,在“一步一景”中感受“一景一法”,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

晋商诚信滋养法治精神

走进祁县人民法院法治文化展馆,就像一本书缓缓展开,唤醒了一段段尘封在卷宗里的司法记忆……

展馆采用静态版面、实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用真实的人、物和原始的史料还原历史、讲述历史,用当地的小故事、小典故、小案例折射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乔家億中恒”的案例跨越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晋商诚信精神、人民法院审级制度以及近代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这个案例可以具体到3500大洋,不需要任何字据、收据,是我们晋商文化诚信精神特别完整的案例。”祁县人民法院法治文化展馆负责人介绍。

同时,展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不同侧重的法治教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学生群体,展馆主导策划剧本杀等活动,重点讲解守好红线,远离违法犯罪;对于公职人员,重点讲解如何依法履职;而对于社会群体,则侧重法律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展馆负责人介绍,“开馆一年半以来,我们共接待游客三千多人,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法律资源宝库,丰富展馆内容展陈,拓展线上宣传渠道,讲好法律故事,为社会和谐稳定添砖加瓦。”

古城保护融入法治实践

平遥古城内游人如织,商贩的吆喝与游客的笑语交织成一派热闹景象,平遥县人民法院古城文化保护法庭“闹中取静”,氛围庄严肃穆。

古城文化保护法庭集中管辖涉古城文物、旅游、环境保护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及平遥古城墙内的民事诉讼案件、执行案件。

据了解,法庭运行以来,指导诉前调解21件次,办理诉讼案件166件次,其中刑事案件3件,行政案件4件,民间案件159件,办结执行案件80件。

法庭立足自身审判职能的同时,积极参加古城文旅联系会议,与多部门建立联络机制,通过联合法治宣传,共讲法治课、发出司法建议、共同研判等方式,实现对古城及古城文化的全时空、全领域的保护,织严、织密古城及古城文化的保护网。

“法庭自2023年成立首年起,便在平遥古城内开展大型法治宣传;此后每年法治宣传日,我们都走进商家、古城街巷及环保企业等进行法治宣传。”平遥县人民法院古城文化保护法庭庭长说道。

据悉,古城文化保护法庭已开展法治宣传6次,法治讲堂2次,巡回审判1次,走进特色企业2次,发布典型案件1次,研讨会议3次。

古今对话启迪法治智慧

平遥察院博物馆内,一件件古代司法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古代司法制度的变迁,这里见证了中国监察文化发展,也是清廉山西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孕育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了解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于当下监察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察院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分享道。

这种跨越时空的制度呼应,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生命力,也让当下的监察体系在历史智慧的滋养中更具根基与韧性。

察院内“扬清激浊”牌匾下,萌娃志愿者正在向游客们介绍能够明辨是非、触邪去恶的中国古代神兽形象“獬豸”。这是博物馆与当地学校合作,组建的“萌娃带你游察院”志愿服务队,以童真视角接力讲解,为游客解锁察院历史。

平遥察院博物馆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日常普法工作主要以宣传宣讲、文化浸润为主,硬性故事软性表达,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

线上推出“察言察语读金句”、“察院说法”等系列合集,将法治文化的触角延伸至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25年至今,线下传播覆盖约15万人次,线上点击量累计突破百万。

从红色圣地到休闲游园,从晋商故里到古城深处,山西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各具特色,却都在践行着同一个使命——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这些将法治宣教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山西的普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普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未来,随着这些探索的不断深入,法治之花必将在三晋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中国日报网 程慧海)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