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9日第9版截图
在寒风凛冽的山西省产煤区地下,埋藏着一场难以言喻的残酷真相。92岁的钱奎保声音颤抖,这不仅是因为年迈,更因为那些沉重的记忆。
钱奎保是大同万人坑的幸存者之一,他那布满疤痕的头皮,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遭遇。在抗日战争时期,数以万计的中国矿工遗体被丢弃在那里。
“我受了重伤,又昏迷。日本人把能动的我也扔进了四老沟矿城隍庙附近的死人坑,”钱奎保回忆起1941年冬天的情景时说。
“那是寒冬腊月,我被冻得快僵了。他们离开后,我挣扎着爬了出来,瘫倒在矿工们走的小路上。就是在那儿,钱子明发现了我。”这位原名王九香的老人被来自河北的好心矿工钱子明救下后,便随了救命恩人的姓氏,为那些遇难者作证。
他能活下来堪称一个残酷的奇迹。“当时和我家人一起挤在那节火车车厢里的300多个老乡……只有我和表哥活过了那年春节,”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而活,我是为那300人而活,为千千万万被日本人杀害的人活着。我只要活着一天,就要讲述那段真实的历史。”
在大同市西南方向约18公里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庄严肃穆。讲解员王若芸正指向那些令人揪心的展品,她童年时学校组织的纪念馆参观活动,在心中埋下了铭记历史的种子。
“1937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不惜一切人力代价掠夺煤炭,”王若芸说,“他们在大同掠夺了超过1400万吨煤炭,有6万余名矿工被摧残丧生。每从地下挖出1000吨煤,就有4名矿工惨死。”
游客参观山西省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 朱兴鑫 摄
纪念馆资料显示,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期间,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强迫矿工在恶劣的生产条件和严酷的生活环境下劳作。
许多矿工被摧残致死,奄奄一息的矿工被扔到荒郊野外、河滩山谷和废弃井洞中,在大同地区形成了20多处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对纪念馆馆长郭殿君而言,万人坑是日本“以血换煤”政策的直接见证。这座纪念馆于1969年正式开放,占地6.8万平方米,黑色花岗岩纪念墙上刻着两组数字:1400万吨(被掠夺的煤炭数量)和6万(遇难人数)。
馆内设有五个展区,通过历史照片、文献史料、文物以及各类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再现了日本侵略者掠夺大同煤矿、残害大同矿工的悲惨历史。馆内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80余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工业化迅速发展,但其国内煤炭、铁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匮乏,于是将目光投向大同,企图获取煤炭资源。
王若芸说,日本占领大同期间,侵略者以提供工作机会为幌子,从河南、河北等饥荒地区强征劳工。
航拍山西省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供图)
煤峪口南沟是大同矿区“万人坑”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个,这也是留下的历史铁证。两个洞穴中堆满了层层叠叠的骸骨。上洞洞宽约5至6米,深40多米;下洞洞宽约3至4米,深70多米。
1966年,科考人员开始对煤峪口两个山洞的尸骨进行清理及尸骸的鉴定,他们仔细检查了尸骸的状况和年龄,共清理尸骨约200具。遇难矿工的平均年龄为32.8岁,最大的56岁,最小的仅16岁,且坑中没有女性。
清理过程中,有些尸骸面部表情清晰可见。死难矿工有的仿佛挣扎着向洞口爬去,有的用手抚摸着伤口,有的好像张着嘴在呼救,有的表现出恐惧,痛苦和绝望的神态。
“在遗址看到这些真实的尸骸,真的令人无比震惊。一定要来亲眼看看,”郭殿君说。他还表示,我们需要深化研究,并利用新媒体向国内外游客传播这段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强调,纪念馆有双重使命:悼念遇难者,同时通过代际教育倡导和平。
日本侵略者对煤炭资源的残酷掠夺,以及对矿工的残暴统治和迫害,激起了工人们广泛的愤怒与反抗。他们破坏生产工具设备、停产罢工、消极抵抗、进行秘密武装斗争、惩处汉奸。矿工们的持续反抗有力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计划。
郭殿君详细讲述了反抗运动的发展历程:从矿区工人和当地民众自发的反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地破坏生产和罢工,那些年为争取自由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尽管意义深远,这座纪念馆却鲜为人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为人知,这是理所当然的,”王若芸说,“即使我们这里的故事同样重要,过去来的游客却很少……我想告诉更多人,这个地方代表着大同资源被掠夺的历史,是侵华日军罪行的一个缩影。”
郭殿君也表示:“我们的宗旨是通过铭记历史来维护和平,把这段历史传承给下一代。”
对钱奎保而言,这座遗址纪念馆不仅仅是一座尸骨存放地,更是一个鲜活的号召,呼吁人们直面过去的黑暗,缅怀那些无声逝去的生命,捍卫以巨大牺牲换来的和平。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王茜 |马静波 张云森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