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县城是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其中最具价值的遗产之一便是古城的城墙。
41岁的邵帅回忆起2012年的一个下午,他刚加入县里一家专门修复古建筑的公司。
当时是下午4点,一场大雨将城墙上的泥土冲到了路面上,邵帅和同事们赶忙铲除泥土、清理道路。
这座城墙始建于约2800年前,并在1370年采用“外砖内土”的老式方法进行了重建和扩建。据史料记载,在此后明清两朝(1368-1911年)的500年间,这座城墙共被修缮了26次。如今,城墙高12米,周长6.4公里,平均宽度为5米。
在检查城墙的77号点时,邵帅和同事发现有更多的泥土被冲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没有注意到城墙的变化,只是简单清理后便继续前行。走了大约60米后,他们听到了一声巨响——城墙坍塌了,大约120公吨的泥土滑落,在墙壁上留下了一处长达16米的缺口。
自此之后,当地县文物局每年都会组织团队对城墙进行检查,排查潜在的危险点,并逐段修复城墙。邵帅正是修复团队中的一员。
2021年10月,平遥再次遭遇暴雨,导致城墙61处坍塌。
他说:“这次的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夯土吸收了过多的水分,其水分含量达到了20%至25%。国家文物局的专家检查后认定,坍塌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
“但我们在过去十年中修复的大部分是在城墙东侧,这部分城墙情况良好,成功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他补充说。
如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城墙修复工作者的邵帅在之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城墙的修复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仅凭外观难以判断墙体内部的状况。”
为了加固城墙,并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和结构,邵帅和他的团队运用了自宋代(960-1279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修复技艺。
此外,他们还采用了更严格的标准对夯土的配比和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城墙顶部进行了加固,以减少水分渗透。
在邵帅的带领下,修复工程于2022年11月顺利完工。75岁的王国和是邵帅进入古建筑修复领域的启蒙老师,他在仔细检查了修复工作后感叹:“这次的城墙保护工作做得很出色,灾后的修复和维护工作也做得很好。”
在古城出生和长大的邵帅,小时候经常在城墙上玩耍、捕捉昆虫。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匠,专门为古建筑绘制装饰图案,还制作以中国戏曲形象为原型的纱阁戏人,这一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邵帅从四川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在广东省广州从事室内设计数年后,他决定回到家乡平遥。2012年,他加入了由王国和创办的古建筑修复公司。
除了城墙修复外,邵帅还参与了其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如古城内的火神庙和纪念东汉末年(25-220年)大将关羽的关帝庙。如今,他正在修复平遥一座偏远村庄里的古关帝庙。
作为项目经理,邵帅负责协调砌砖工与木匠,并全程指导和监督施工。
“每次开始新项目前,我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书籍,不断提高自己对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邵帅说。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早已不是一个新手。如今站在古建筑前,我仿佛可以与它们对话,解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匠人们留下的讯息。”他说。
(记者 杨阳 朱兴鑫 编译 成卉蕊 王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原文见2024年9月26日《中国日报》第16-17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26/WS66f4962ea310f1265a1c4d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