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全国首创免费培养文物全科人才 留住历史的根脉

中国日报看山西|全国首创免费培养文物全科人才 留住历史的根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9 10: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9岁的李姝锦小时候经常在家门口的一座古塔附近玩耍,但由于古塔关闭,她从未进去过。这座古塔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塔,因位于安邑街道而得名。

今年,她有幸与这位“老朋友”重逢,并发现它的正式名称是太平兴国寺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960-1279年)。

这是她第一次进入古塔,此时的她已不再是个小孩,而是作为一名文物普查员,进塔记录这座文化遗产的各项细节。

“当我凝视着古塔中精美的佛像和雕刻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渴望,渴望将来能保护好它们。”她说。

这是李姝锦暑假期间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经历之一。作为普查小组的一员,她在家乡运城市盐湖区走访文物点,记录文物的详细情况。

此次经历并非偶然。李姝锦和参与本次项目的其他200多名同学一样,都是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的学生,该专业旨在为山西省培养基层文物保护人才。

2022年,山西省文物局宣布开设一个新专业方向,并委托山西大学在2022年至2030年期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这一举措旨在解决该省基层文物保护人才短缺的问题。在校学习期间,政府负责支付学生的培养费用。毕业后,他们需要前往家乡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任职,工作至少五年。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表示,“通过这些规定,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他们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工作。鉴于学生在当地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他们普遍倾向于留在当地。”

今年夏天,这些文物全科生们根据安排参与了去年11月启动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7月初,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后,他们开始在各自的家乡进行实地考察。

作为国家级普查试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早在3月份就启动了普查工作。到了7月,李姝锦开始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每周,我们都会走访十几处文化遗址,收集有关其地理位置、历史意义、规模大小以及自上次普查以来的改建情况等各项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录入数据库。如此一来,我们每月可以对大约50个遗址进行普查。”

李姝锦介绍,普查队伍五人一组,每个组员都有各自特定的任务。一位组员负责运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来精确测量文物遗址的地理位置。另一名成员则使用相机对遗址进行多角度拍摄。

第三位成员负责操作无人机,第四位则利用标尺和测杆测量遗址自上次普查后发生的变化。最后一人负责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录入手机应用程序。

在文物普查中成长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李姝锦获益良多。例如,她结识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文物普查员,在他们慷慨无私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他们告诉我如何辨认斗拱(互锁的木支架)和横梁,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和屋顶的样式,”李姝锦表示,她曾在课堂上学习过这些知识,但只有在工作中亲眼见到,才能对它们的复杂性有真正的理解。

此外,他们在调查小李村火神庙时,原先希望使用RTK设备进行测绘。然而,由于寺庙周围杂草丛生,难以用其准确采集遗址信息。

正当她感到束手无策之时,姓姚的领队边说“跟我来”,边快步向前走去。随后,他用从村民那里借来镰刀砍掉了碍事的杂草和树枝,为小组成员清理出了一条道路,方便他们继续测绘。

“基于丰富的文物保护经验,领队总能遇到困难时判断迅速,行动果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

和李姝锦一样,她的同学曹宇琦也在今年暑假参与了家乡山西省左权县的文物普查工作。他说,文物普查工作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数据分析,甚至是摄影方面知识的简单结合。通过这次经历,他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校,我了解到自宋代起《营造法式》就作为建筑工艺指南用于规范古代建筑实践。然而,在普查过程中,我发现古代工匠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通常不会死板地按规建造,而是就地取材,并利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方法修建,”曹宇琦说。

“这让我明白,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墨守成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创造性的调整与改变。”他表示。

在这一过程中,他还积极利用普查中的新发现来促进当地文旅发展。例如,曹宇琦和他的团队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的一家卷烟厂发现了一个烟标。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他当即注意到了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运用到当地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可能性。随后,他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这一想法并得到采纳,由此衍生出了带有这一标志的烟灰缸和包装盒。

“合理利用文物是文物保护的关键。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旅游景点,并将其融入到当地的旅游发展中。”

李姝锦说,大部分遗址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她还是注意到了一些被侵蚀的痕迹,这让她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作为他们的老师,王小娟表示,参与普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步。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一旦发现壁画脱落、古建筑倾斜、木材构件劈裂等问题,他们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向谁寻求帮助。”王小娟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对家乡文化遗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之后撰写毕业论文甚至是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说,普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他们的学业与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她说。

免费定向培养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振华介绍,此次普查从去年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成果三大阶段。目前,山西已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正在稳步推进第二阶段的工作。

高振华说:“我们组建普查队伍170余支,吸纳基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工作人员1200余人加入普查队伍……截至9月初,山西省已全面启动田野调查,复查文物点4000余处,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

学生们将会在寒暑假期间继续参与文物普查工作。明年暑假预计会有360名该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项目当中,而后年寒假的参与人数预计会达到480人。

今年,继山西之后,陕西、山东等省也开始招收文物全科生,培训他们成为基层文物保护者。在对其进行免费培养的同时,要求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当地文物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刘刚表示,很高兴看到其他省份也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作为这一模式的发起者,我们也肩负重任。我们要不断完善文物全科生的培养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精确,并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记者 王茹 编辑 朱兴鑫 编译 魏佳璇 王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原文见2024年9月21日《中国日报》10 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21/WS66ee1ffca3103711928a9036_7.html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