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12日第18版截图
在中国北部的山西省,一座新的博物馆即将在有着4300年历史的陶寺遗址开馆。届时将展出300多件文物,反映该地区古代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该地区很可能是4100多年前尧和舜统治时期的都城遗址。临汾市尧都区是尧庙和尧陵的所在地。
该遗址虽占地280万平方米,但自1978年正式挖掘以来,只进行了约3万平方米。
继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兴起之后,陶寺文化也在黄河中游出现。这两处遗址为研究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早期状态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种种考古迹象皆表明,陶寺文化已经达到了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
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王巍表示,陶寺城墙遗址和重要建筑的发现是一项重大突破。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型陵墓,但城市遗址和重要建筑却很少,这限制了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研究。
陶寺古城遗址以其功能分区著称,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仓储区、墓地和祭祀区等划分明确,一应俱全,成为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表示,陶寺遗址的核心建筑位于北侧的中心位置,体现了隐在的“中轴线”建筑概念。
中轴线概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至关重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从北到南贯穿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间中华文明的独特元素星罗密布。
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学家从出土的扁壶等文物上发现了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种在龟甲和兽骨上发现的古代文字。
王巍称,这一发现表明,在那个时代的陶寺已有少数人使用文字。
陶寺遗址是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实证,通过其观象台可以观测到中国传统节气。
高江涛说:“如果承认观象台存在的话,就代表着那时候就通过天文指导农业生产,显然是当时的核心先进技术,体现的就是对‘天’的探索和追求。”
陶寺社会以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而著称。专家指出,像彩陶这样的物品上装饰着与其他地区相似的图案,这表明陶寺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
高江涛称,大量考古发现表明,陶寺在4000多年前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也是一个国家都城的典型代表。 (新华社|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编译 朱兴鑫 王娟 )
原文见《中国日报》2024年8月12日第18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8/12/WS66b952cca3104e74fddb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