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因寺内现存唐宋彩塑而闻名。2021年,这座木构寺庙曾因暴雨受损。今年6月底,青莲寺重新对外开放后,整个寺庙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游客。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表示,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雨季延长和山洪频发已成为文物建筑招致损毁的主要因素。
得益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共同捐助的文物修缮项目,青莲寺得以重现昔日辉煌。三年来,该项目修缮了山西省内四座古建筑,耗资1000万元。
白雪冰认为,这是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修缮的一次有益探索。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古建筑共计28027处,且大多由砖、木建造。
其中,421处被登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晋城市就有58处宋金时期(1115-1234年)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
晋城地区干燥多风、降雨量少,且大部分建筑都建在高台之上,故而古建筑保存较好。
虽然古建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白雪冰知道,由于气候变化、暴雨侵袭和湿度条件剧烈变化,古建筑的完整性仍面临威胁。
白雪冰说:“无论是雨水,还是地下水,空气中凝结水,与气候环境都直接关系,均以不同的方式侵入文物本体。在冻融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加速材料表面的分化。”
青莲寺和众多古建筑一样面临着气候变化威胁,在2021年10月的一场大雨中,青莲寺严重受损。山西10月平均降水量仅为31.1毫米,但在当年的10月2日20时至7日8时,全省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19.5毫米。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研究员焦凯还记得当时山洪急发,山石滚乱,道路阻断,寺院里都是水的场景。
他说,“水哗哗地往大门外边流”,甚至有一个小瀑布复流了两个小时。
“感觉再下下去房子就要塌了”。焦凯补充道。
青莲寺里的21座建筑全部漏雨,瓦件松动碎裂。大部分的椽木已经无法继续使用,有些木板也严重腐烂。
对于焦凯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防止建筑物倒塌,保护好珍贵的文物。
他们用塑料布把塑像包裹起来,等雨停后,再给重要的建筑搭上钢架棚。
与此同时,山西省政府派出10个专家组前往周边受灾严重的地区,他们发现全省1783座古建均因暴雨受灾。随后,一个公益项目被迅速启动,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赢得了修缮寺庙的竞标。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天术深知,要重现寺庙昔日的辉煌并非易事。于是,他的团队便开始探索营造古法,包括古建筑初建者使用的方法。
李天术表示,在参与青莲寺文物保护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坚守与传承传统工艺技术,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为延续其历史真实性,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于2022年在青莲寺旁建立了全国首创的古建筑防雨防草实验基地。
李天术说:“除了古法,我们还使用了防水科技,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暴雨”。
《营造法式》刊行于1103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专家们依据该书商定了七种保护屋顶免受恶劣天气影响的方法,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指导。
作为此次修缮工程的总顾问和监工,73岁的司丑富对古建筑的修复充满热情。上世纪70年代末,20多岁的他就曾参观了这座寺庙,它的雕廊和斗拱技艺让司丑富备受震撼。
他认真琢磨怎样才能不让屋顶上长草和苔藓,最后他终于想到了过去有用石灰进行屋顶修护的方法,但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他决定一试。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在修复材料中加入石灰后,屋顶上不再长草和苔藓。
白雪冰认为,古建修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如果不及时保护,一些异常珍贵的文物可能会消失。
作为中国古建筑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山西一直致力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2008 年,作为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的一部分,山西南部105座元代(1271-1368 年)以前的古建筑得到修复。2017 年,山西省推行文物建筑认养试点项目,鼓励企业参与文物建筑认养并担负其使用期间的养护责任。
专家表示,由于许多文物古迹散落在未评级的偏远村落,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威胁正在加速它们的消失。(记者 王茜 朱兴鑫 编译 苏佳榕|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原文见2024年8月9日《中国日报》第十六版英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408/09/WS66b55a30a3104e74fddb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