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刀削面非遗传承人“削出”的成功之路

中国日报看山西|刀削面非遗传承人“削出”的成功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29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山西省地处中国北方,滚滚黄河于此流经广袤的黄土高原,长久以来,该地区始终被认为是中国面食的核心地带。

山西拥有数百年的面食烹饪历史,1000多种不同的面食种类,每一种都证明了山西与小麦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其中,山西“刀削面”无疑是最有名的。

这道面食始创于元朝年间(1271-1368年),是山西丰富的面食烹饪遗产和世代刀削面大师的见证。2008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3岁的赵喜平是太原市非遗赵老七飞刀削面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他从小就生活在山西省大同市,跟着父亲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刀削面制作的秘方,而第一家赵老七飞刀削面馆就开在大同。18岁时,他决定成为一名专业的刀削面师傅。

2004年,他带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决定到省会城市太原闯出一片天地,以此将家族品牌带给更多的食客。赵喜平说:“在山西,家家户户都会做刀削面,我家的食谱配方起源于清朝年间(1644-1911年),经过代代相传,现在传到了我手里。”

每天上午11点左右,赵老七飞刀削面馆就开始忙碌起来,食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赵喜平和他的团队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薄如银鱼的面条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随即鱼贯而出,落入锅中。赵喜平用他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烹饪画卷。无论是刀与面团合奏出的律动,热水与面条碰撞出的激情,还是食物与味蕾不谋而合的默契,都给予顾客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份绝佳体验的秘诀来源于对刀削面的匠心制作。赵喜平熟练地将水和面粉混合,揉搓成团,直到足够紧实。他的方法是:“1斤(500克)面粉,4两(200克)水,早上和面,醒发到位,味道才是最佳。”

当刀在面团上飞舞时,就到了刀削面制作的关键时刻。手起刀落,只见面条以每分钟200片的惊人速度毫不费力地从眼前飞过,同时每根面条的长度还精确到了60厘米。

回忆起早年的经历,赵喜平说:“最初被刀削面这门技艺所吸引,只是因为我热爱烹饪,并能从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家族传承的深远意义。他在大同市以外的地方旅行时,发现刀削面馆仍然非常少见,这也给了他启发。

2004年,他在太原开了一家刀削面店,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挫折。他先后于2006年和2007年在太原开设了新分店,但事实证明,这一扩张过程充满了挑战。2007年,因选址失误导致的同时经营三家店的压力迫使他暂时关闭了所有店铺。

此后,他决心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全国各地遍寻商机,学习经营方向,并探索了不同的烹饪传统文化。

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终于出现。在一次与朋友的谈话中,这位朋友建议他在餐馆中突出刀削面的文化意义以及他的家族和刀削面的历史渊源。他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在2008年重新开设了面馆,并在店内布置了有当地文化和晋商元素的装饰陈设。

如今,赵老七飞刀削面在太原已开设16家门店,走进这些面馆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赵喜平成功地将品尝传统美食的时刻转化为一种文化体验。

在与就读于山西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戴安娜(Diana Pukhova)见面并交谈后,赵喜平说他正在考虑将刀削面推广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我计划把刀削面带到俄罗斯,”他说。

“我认为可以通过面食这一通用语言架起中俄友谊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还计划未来在太原建立孵化基地,培养更多学员,从而将这一门非遗传统技艺和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让更多的人吃到山西正宗的刀削面。(记者 朱兴鑫 陈亮 实习生 王文东 编译 王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原文见2024年7月29日《中国日报国际版》第4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7/29/WS66a6f004a31095c51c51068f.html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