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长城冬季景色。 杨峻峰 摄
当杨峻峰坐下来分享他和长城的故事时,眼里闪着光,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虽然满头白发,但这位60多岁的老人身材魁梧,精神矍铄,这是常年户外活动的结果。
七月初,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举行的以长城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幕式上,他语速飞快,有时甚至磕磕绊绊,似乎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尽可能多地介绍长城。
“这里有座雕花的敌楼,可以追溯到明朝(1368-1644年),你还可以找到块刻有交通规则的石碑,”在介绍忻州雁门关的特别之处时,杨峻峰说。盘踞于中国北方边界的长城,全长两万多公里。忻州雁门关,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庇佑着中华大地。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西等15个省(区、市)。山西境内,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历代长城共计4266个点、段,总长约1400公里。
忻州是山西长城分布最广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其辖区14个县和区中有13个修筑过长城。
据近年有关文物部门普查数据,忻州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有248.8公里,保存较好的明代以前的长城229.9公里,如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东汉 (25-220年)以及北魏时期 (386-534年)的长城。
30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忻州大地上的所有长城,用相机记录下无数珍贵的照片,对这座历史建筑,他可以称得上了如指掌。
杨峻峰说:"我没有统计过拍了多少张照片,只是一刻不停地记录着。”
在旅游季启动仪式上,展出了他202幅摄影作品,向游客展示了雁门关的雄伟壮观和周边的巨大变化。
杨峻峰2017年于平型关长城前。(本人供图)
受到启发,投身研究
杨峻峰是土生土长的忻州人,小时候放牛时,常盯着“土疙瘩”发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理解“土疙瘩”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1991年,杨峻峰坐火车前往嘉峪关,这是中国西北部甘肃省长城西端的一个著名关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路程很远,得花好几天时间。"杨峻峰回忆道,他当时在本地一家报社担任记者。
旅途中,他遇到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长高凤山。杨峻峰记得,高凤山递出名片,告诉他山西有很丰富的长城资源。
“这激发了我研究它们的兴趣,"杨峻峰说。自古以来,山西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使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他解释道,这是因为山西地处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交错带,是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场所。
杨峻峰说,为了严格保护首都周边,明朝建造了内外城墙,这两道城墙在忻州交汇。
在考察长城的过程中,杨峻峰说看到长城遭受破坏,感到非常痛心。
杨峻峰说:“山西西北部经常出现强风和大量沙尘暴,造成自然灾害。”
山西忻州一段长城横跨青山。 杨峻峰 摄
此外,长城的许多地段和要塞都位于人烟稀少的山区,那里的村庄普遍贫穷。
据他观察,长城失去军事防御功能后,居住在附近的贫困村民利用长城材料修建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
他说:“更糟糕的是,由于很难进入那些偏僻小路,发现和解决城墙受损的问题变得更难。”
2000年,杨峻峰发现古长城段内正在修建一条现代化的水泥路,他非常着急。
“这是对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巨大妥协,”杨峻峰说。
他立即采取行动,向当地一家报社报告了这个问题,才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
没过多久,现代建筑就被叫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与周围环境相匹配的碎石小径。
2009年,杨峻峰组建忻州市长城学会,由当地文物部门负责管理。
此后,学会在长城的考察、研究、宣传和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出版了许多著作,其研究成果为当地长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忻州野猪口长城冬景。 杨峻峰 摄
积极的变化
杨峻峰指出,忻州长城文化深厚、体量大、地区分布广,保护难度大。
“我希望能为保护长城尽一份力,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重要价值,扼制破坏,”杨峻峰说。
多年来,杨峻峰深耕雁门关的历史和文化,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支持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如举办以雁门关为主题的摄影比赛,帮助雁门关成为了旅游打卡地。
杜鹃是当地作家,五年前加入了杨峻峰的团队。
杜鹃说:"当时我刚刚写完关于黄河沿岸各县文化的文章,是杨老师向我介绍了雄伟壮阔的忻州长城。”
自那以后,除了忻州长城段,杜鹃还拜访了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
她说:“这些旅程让我发现忻州长城之种类繁多,令人惊叹。”
她撰写的关于长城的散文和忻州长城守护者的故事,为长城增添了不少的人情味,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目前,杜鹃正专注于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开发,以及探究文化和旅游在长城沿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015年,忻州市将长城纳入2016-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两年后,该市提议继续对长城的资源和价值进行开发利用。
忻州还修建了长城博物馆,并在多个遗址开展了维护项目,比如历史军事驻地。
长城的重要点地段已被列入保护,并在工作中任命了相关官员。
杨峻峰注意到了这些积极的变化。
杨峻峰的200多张照片在该市的旅游推广活动中展出。 杨峻峰 摄
杨峻峰拿出3张他拍摄的雁门关照片,与众人分享,同一个角度跨越20年,生态变化一目了然。
一张照片拍摄于21世纪初,光秃秃的山体覆盖着白雪,一种苍凉之感迎面扑来。另一张拍摄于10年前,山坡上明显多了一些树木。
最后一张是他去年拍摄的,雁门关满目葱茏。
“长城过去是苍凉、有力的。现在温柔了很多,给人满满的生机感。”杨峻峰说。
为持续改善雁门关景区及长城周边生态环境,近年来代县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工程3.9万余亩,栽植油松、云杉、山杏、榆树等树种。
杨峻峰的贡献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包括忻州市政府颁发的“十大长城卫士 ”。
“长城赋予了我使命,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杨峻峰说,这些荣誉激励着他继续前行。
他说,他将继续为忻州市长城学会招募会员,让他们加入到长城保护和研究的行列中来。
目前,杨峻峰正着手将多年来对长城的研究整理成书,让公众了解和领略长城的魅力。
他说:“希望我能为长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记者 杨飞跃 编译 苏佳榕|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原文见2024年7月16日《中国日报》第17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7/16/WS6695b71ca31095c51c50e36a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