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从八义窑到潞安府,如何让古老非遗“活”起来,“依托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是当代传承者的共同回答。
侯文杰创作《上党春韵》。摄影 苏航
屏息静气,手起笔落。12月13日,在长治市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博览园的彩绘工作室内,彩绘师侯文杰用一支细笔,以长治上党门为背景,借一幅舞龙图,在瓷胚上绘出灵动而喜庆的“上党春韵”。侯文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彩绘师,他在瓷上绘画已经有十余年,而八义窑的窑火,早已在长治燃烧了上千年。
千年来,长治八义就有着“北方瓷都”之称,因在宋金时期率先烧造出红绿彩瓷器,成为“中国彩瓷发源地”,被陶瓷界称为“彩瓷鼻祖”,央视《国宝档案》誉之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受多种因素影响,八义窑在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2012年起,当地成立并启动了红绿彩瓷器生产项目。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攻克技术难题,恢复工艺。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陶瓷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时间长了你会发现陶瓷自有灵魂。”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敏告诉记者,十年来,八义陶瓷文化科技公司先后投资1.2亿多元,建起了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我们正在加强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的设计团队进行合作,专注中高端产品,用设计打动人。”
“这是我们为迎接龙年春节推出的新设计‘龙抱福禄’。”在生产车间内,总工程师黄三耀手捧最新产品向记者介绍道。龙形憨态可掬,怀中的葫芦谐音“福禄”,又为其添上了一份新春好意头。
工人用数控利坯机修整胚体。摄影 苏航
“我们不仅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工艺技术上也在与时俱进。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制作方式,在节约人力的同时还能提高精度。”在黄三耀身侧,一台台数控利坯机正在工作,短短几分钟,就能见证胚体的“瘦身奇迹”。
如今,八义窑生产的产品已达150多个品种200余万余件,远销大江南北,先后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
李亚敏告诉记者,八义窑在未来将进一步做强做大陶瓷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发展,在新的征程中,让“红绿彩”焕发出新的历史光华。
用新理念与老工艺加持发力,助力非遗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还有曾被宫廷画师绘上清明上河图的山西潞绸。
2019年,台湾教授杨宗哲发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虹桥上名店林立,其中一家店铺悬挂着一副竖写招牌——“潞紬店”。
“潞紬即为潞绸,让这家店铺入画,足显当时帝王对这种产自山西高平丝绸的认可,与让其传世之心愿。”山西潞安府潞绸集团织造股份有限公司婚被顾问李世波说道。
潞绸,因潞安府而得名。在隋朝,山西丝绸兴盛已久,享有“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的历史佳话;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让丝绸成为山西出口最多的商品;到了明朝,潞绸达到鼎盛,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潞绸成为皇家贡品。
展厅中陈设的潞绸展品。摄影 苏航
“潞绸做工极细,色调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等十多种花色,与杭缎、蜀锦齐名。”李世波介绍,2014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技艺唯一的传承单位,65年来,潞安府仍保留着潞绸手工点意匠、分层染色的独特技艺。而一些七八十年代的老设备,也依然是生产车间中的“中流砥柱”,“许多传统的工艺依然需要依靠这些机器来完成。”
在产品展示区,精美的潞绸被像一件件艺术品,在灯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像这一套床品已有客户订购,工期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李世波告诉记者,潞安府特色产品“新娘潞绸被”的价格多在十万元以上。正是因为一丝一缕,一针一线的匠心手艺,潞绸产品才会被赋予如此之高的价值,并被高端客户所青睐。
潞绸博物馆展陈中融入现代气息。摄影 楚尧
山西潞安府潞绸集团织造股份有限公司服务部经理宋如燕介绍,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与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也作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如今,我们的设计团队以年轻人为主,这样才能走在流行前沿,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花色与图案。但是在工艺上,我们依旧以老师傅作为主力军,保障工艺一如既往。”
从熄而复燃的八义窑火,到潞绸生产车间中久远的机械和现在的传人,记者在无声的时空对话里,窥见了山西古老非遗藏在守护、创新、融合里的新生密码。如今,这些世代相传的技艺,正在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也在用民族的记忆和古朴的韵味,焕新着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