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正在摸排想买房的名单,肯定想买”,1995年出生的李晓婕,东于镇西高白村党总支书记,有点兴奋地说:“我们这批到东于镇的有12个女生,很多都打算在清徐安家,有两三个找的都是周边的对象”。
按照《清徐县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只要是硕士研究生在县域内买房,可持网签备案合同申领一次性补贴10万元”,清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潘慧婷说,县里特别设置了人才“服务绿卡”,用真金白银来支持和补贴前来工作的硕士研究生。
今年以来,清徐县采用“常态招、动态调、服务留、激励驻”4个办法招引高层次人才,招聘170名硕士研究生到村(社区)工作,实现一个村(社区)一名硕士研究生全覆盖。这些年轻人被选任到基层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一对一带,迷茫变成坚定
跟其他驻村硕士研究生一样,李晓婕最初的感觉也是困惑和迷茫,尽管家在同属东于镇的水屯营村,是同批人中为数不多的清徐本地人;尽管本科学的财务管理,硕士读农村发展专业,还常下村调研,但对“党总支书记咋干,怎么选支委,如何面对一村人,一脸懵”。“一脸懵”,同是徐沟镇西怀远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李志东的回忆,“从学校出来就到乡村,学的又是历史专业,跟工作也不对口,不知道能干啥,说白了,就是‘清澈的愚蠢’”。
清徐县积极推行“3+X”导师帮带制,28名县级领导为思政导师,128名乡级干部为业务导师,“一对一”配备170名村(社区)书记担任实践导师,还将村致富能手、“两代表一委员”、有威望的老干部等纳入帮带导师库。同时,将到村(社区)任职的硕士研究生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内容,每人每年参加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12天或90个学时。此外,还出台《招聘到村(社区)任职研究生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到村情况精细化考核。“‘日志跟踪+交流跟踪+考核跟踪’三结合,通过检查工作日志,定期召开全县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向乡镇党委述职、向村‘两委’述职,群众评议、村‘两委’评价、乡镇党委结合日常积分制考核评定等方式进行日常管理,确保人到村、沉到村、心到村。”潘慧婷介绍。
“有导师帮带、细则指导、座谈分享、清单督导等,工作能力稳步提升”,清源镇小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高佳楠说。“了解村情之后,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带着“村干部”气质的李晓婕,语气坚定。
事赶事练,生手长成中坚
李志东谈起村里的事就滔滔不绝。最初,他的主要工作是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整理上传文件等,“都是些格式化、形式化的工作”。跟村民接触多了,“发现之前的担忧没必要,村里人包容度很高,没有瞧不起我们这些‘秀才’,还老说进步快”,曾自我怀疑的“赵括”褪去“纸上谈兵”的生涩,“我们村是文旅、设施农业示范村,事情多、接待多,帮带导师到村就喊我,一件赶一件就练出来了。”
马峪乡龙石山村的党总支书记王茜,经历没有这么顺利,她自己用“屡败屡战”来形容。“我们是合并村,一个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2个大支部,4个党小组”,王茜介绍,“村委会驻地桃园村,离乡政府10分钟路程,其他3个村在不同的山头,去一趟需要三四十分钟。”边山适宜葡萄种植,传统悠久,想申请政府支持政策,由于分布散、不连片,还处在地质灾害断裂带,没能享受到;葡萄采摘,想跟邻村打造的烧烤节合并,蹭点热度,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搞成;一个自然村的杏子好吃,做了些视频推广,遇上了冰雹天气,品相受损,销售打折扣……“还想发展乡村旅游,总得不断尝试”。桃园村的改厕,一开始不在乡里的计划中,“村民真的想改,我们就想尽办法争取”,王茜语声柔和,“最终协调出一个名额,全乡最后一个,63户村民的厕所已经全部改造完成,村民很满意”。
或顺利或坎坷,在担任报账员、信息员、监督员等职务的打磨下,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权等实践的历练中,在老同志眼里“啥也不会的城里娃娃”,逐渐成长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心贴心留,过渡终成扎根
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不能少。“想方设法挖掘编制资源,多措并举引才用才”,清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红梅在“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座谈会上说,“全力推动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干、干事创业”。
不熟悉的人很难从武斌身上看出“硕士研究生”的模样了,晒得黑黝黝的皮肤、高壮的身形已经“泯然于众”。受惠于集义乡的安排,当选代李青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他在乡政府锻炼了近一年,“了解了一些村里的工作,跟乡里对接也熟”。今年夏天,酝酿了两年、占地面积450亩的西瓜产业园,“每亩净收入2.6万元,比种玉米增收21.6倍”。指着趁农闲正加紧维修的大棚,武斌展望,“继续扩建500亩,形成千亩西瓜种植基地”。通过西瓜产业园和设施农业,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也带动了村民增收,“村里3个脱贫监测户,参与产业园管理的有1户,已经退出了监测行列”。
问到是不是要留下,武斌回答:“我们的班子很团结,年龄、学历结构也好,一定要把农业产业这条路走扎实。”刚给村里装了新路灯,村容村貌整治后焕然一新,李晓婕说,“我是本地人,很珍惜这样为家乡做点事的平台和机会”。正忙着搜集村史资料的李志东说:“村里决定扩建村史馆,我一下就找到用武之处了,要打造一个新的文旅品牌,游客们现在可以5月看油菜花,6月采摘大棚葡萄,7月、8月参加抬娘娘民俗活动,9月赏粉黛草,将来全年都能游览晋商、农业、红色、历史文化”。高标准新建了基层组织阵地,大小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馆一应俱全,坚持在村里“农民夜校”上课的王茜说,“开会、培训不用再借乡政府的办公室了,基础设施完善慢,就先把精神食粮搞起来,总是要向前进才行”。
“我们是2009年第一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有走的,但更多人在基层扎了根,现在都是机关、乡镇的骨干”,如今已是清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侯煜青,一句不经意的话,恰似给这股持续涌入乡村的“青春力量”写下了注脚。
记者 史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