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乡村振兴中的画与歌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发布了《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山西晋中市左权县“红色乡村记忆”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入选。

左权:乡村振兴中的画与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04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弯一弯清泉水甜呀么甜津津,一山一山好风景看呀看不尽……”一曲民歌《杨柳青》回荡太行,唱响了左权的如画山水,也道出了这座英雄小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发布了《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山西晋中市左权县“红色乡村记忆”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入选,成为左权县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太行山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向山、向水、向田、向大美自然要产业这一发展战略的成功注脚。山乡入画,太行飞歌,昔日老区人民的生活,正因美而兴,因艺而旺。

来到左权,虽然已是深冬,却依然有看不尽的好风景。柿子枝头高挂,远山墨色层叠,这座位于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的县城,420余座山峰巍峨高峻、奇峰林立,2200余条河流潺潺流淌、清澈如镜,800余处景观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这里有着八百里太行最好的风景。

千百年来,这些独有的自然资源并没有成为百姓发家致富的依存,反而成为贫穷落后的根源。左权县委书记石勇表示,一直以来,左权发展过度依赖煤铁等地下矿藏资源,逐步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县域经济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基础同样薄弱,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莽莽太行山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出路何在?左权县选择将目光投向大美自然。左权县文旅局副局长窦旭刚告诉记者,2021年,当地开始打造聚集艺术群体写生、实践、研习的大型基地,用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确保在最大化保全乡村原始文化的前提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发展。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摄影 张文军

在泽城村村民郝会明的记忆中,村子的变化从两年前开始,破败的外墙被涂上了古朴的稻草漆,村大队的院子盖成了别具现代感的小楼,老树边的老房子开起了咖啡馆。后来,村里多了许多专心画画的学生,今年夏天还来了不少拿着画笔的外国人。

“传统的村落,生活在这里的人,充满故事感的脸庞,古建筑和旧街景,都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国际水彩协会主席阿塔努·道根说道。今年8月,他曾来到左权,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举办了一场山村里的艺术展。“太行山带给我们的震撼之感无可替代。”

在泽城片区,巍巍山脉下清水流淌,一派诗画田园风光;桐峪片区,凝练了晋东南建筑的青砖和夯土,彰显了太行山脉窑洞的朴拙素雅;老井片区,是电影《老井》的拍摄取景地,砖红色的石板房本色天然,青石板路上写满故事。

“这里的古村风貌保存得非常好,老树、干柴、石头都很有特点,非常适合绘画写生。”写生带队教师李琼说,“学生可以在这里照抄自然。”

写生的学生为乡村带来活力。摄影 张文军

晋中学院美术系教师籍俊杰曾五次带领学生来到左权写生,他看中的,除了这里四季变化的山色、村村不同的人文风景,还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写生服务。“我觉得写生巴士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全国各地的写生基地少有这样免费为学生提供出行便利的服务,很安全省心。”籍俊杰说。

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以泽城、桐峪、老井三大片区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已与10个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艺术机构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已然成为中国北方片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接待能力最强、合作院校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广泛的综合性写生基地。仅泽城片区,从2022年9月启动,到2023年10月便已经接待了15万余人次。

学生们在东安山写生点写生。图片来源 左权文旅

进入11月,山色染上冬日的萧索,太行小村陆陆续续送走了最后一批美术写生学生,却仍未完全沉寂,不时还有音乐学院学生前来采风。

左权是全国颇具盛名的“歌舞之乡”,“左权开花调”“左权小花戏”双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抗日战争时期,前方鲁艺在这里长期驻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鸡毛信》等红色名篇均在这里创作完成,“军歌之父”郑律成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这里战斗生活。

“之前总是在课堂上了解到左权当地的一些非遗文化,在进行了本次采风活动后,我对左权当地的民歌以及小花戏等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种独具乡土风情的文化让我受益匪浅。”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学生王承祺说道。

“民歌发源地原汁原味的民歌,和教室里的歌声是完全不一样的。”据左权文旅运营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明介绍,当地与山西省13所开设音乐学科的本科院校,共同打造左权民间文艺采风基地,吸引音乐院校师生前来学习采风,共同开设了“行走在太行山间的民歌思政大课堂”,已接待采风师生2000余人次。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当地还计划依托赵树理文学作品《小二黑结婚》故事发生地左权县横岭村等开发文学写生采风项目,建设太行文学研究阵地,吸引更多院校学生来此研学旅游。左权民间文艺采风基地的常态化、规范化,将助力实现当地整个民间文艺的产业化。

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为乡村带来兴旺的人气,丰富的业态也应运而生。“画材店、文创店、清吧、餐吧、VR体验馆、冷饮店等现代消费业态,都在吸引客人停下来,住下来。”青岛托芘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连水表示,年轻人是文旅消费端的主力,艺术类学生消费能力最强,写生基地可以有效带动基础消费、二次消费。

“老树咖啡”中的机器人咖啡师。摄影 楚尧

“选用咖啡豆20克,冲泡水温92度,采取三段式萃取,注水流速递减,最终得到300克咖啡液,目标浓度1.3%......”在泽城村400余年的老槐树旁,有一家老树咖啡,环境古朴,却有着最新潮的体验,磨豆、冲泡、过滤都由机器人完成。

“现在咖啡馆已经成了写生学生的一个打卡点,大家都想尝一尝机器人泡的咖啡究竟怎么样。”咖啡馆工作人员赵伟红笑着说道,“忙的时候机器人做不过来,就得我给大家做手冲咖啡了。”记者了解到,这家小小的咖啡馆旺季时一天要卖出上百杯咖啡,营业额将近两千元。

“这两年,泽城村人气旺起来了,新建设了不少配套设施,既服务了写生的人,也带给我们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赵伟红是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老树咖啡工作人员,也是泽城村的村民。原来,她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但随着村里的人越来越少,理发店的客源也在不断萎缩。写生基地建成后,她也在这里就了业,过上了在家门口“挣工资”的新生活。

“守家在地”,是在写生基地工作的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今年63岁的王永柱,在外务工大半辈子,修铁路、打隧道的活儿都做过。“年纪大了在外面再找工作就很难了。前年回来一看,村里环境有了大变化,原来破破烂烂的水泥路修成了柏油路,我老婆说别出去了,守家在地的挺好。”凭借一身技术,如今老王成了写生基地工程部主管,每月工资四五千元,生活绰绰有余。“现在工作越来越忙了,我儿子还在太原打工,明年想让他回来和我一起干。”

群山环抱中的写生基地。摄影 张文军

如今,仅泽城村在写生驿站工作的本地村民就有40多人,有的在后厨、有的做保洁、有的当销售,实现了本地就业。还有不少村民在政府补贴支持下,把小院收拾出来开起了民宿。整个村庄,都围绕“写生”服务做起了文章。李连水告诉记者,三个片区全部启动后,可以直接带动就业500人,间接带动就业四万余人。

“现在不仅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乡就业,也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来这里工作。”麻田镇副镇长原凯说,“晋中学院毕业生范杰超就是一个例子。”

今年初夏,范杰超曾来到泽城村写生,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左权,成为这里的一员,目前负责基地的研学活动。“在我看来,让左权的孩子不需要走那么远,就可以了解艺术、体验艺术,这是写生基地的价值所在。”

“我以前没上过什么学,现在做了这份工作,接触到很多艺术门类,也认识了不少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外国年轻人,感觉他们带给我们的艺术气息特别好。”郭珍是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的讲解员,潜移默化间,艺术已经开始融入她的生活。“现在还有外头的艺术家和老师到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艺术方面的课,教学生们画画唱歌,也感染着村里的学生。”

让山乡入画,将“山水生态”蜕变为“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如今,写生基地为当地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

“玻璃开花里外明,核桃开花扑籁籁……”坐在泽城写生基地的玻璃大厅里,王永柱背靠着核桃林又一次唱起了开花调,唱起了家乡的好风景。(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丨楚尧)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