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携手“三一”奋楫扬帆

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在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正式投产。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是山西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也是三一集团在山西建设的首个智慧光伏、绿色低碳标志性工程。

朔州:携手“三一”奋楫扬帆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3-11-22 15: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在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正式投产。 李小龙 摄

  图为工人正在操作单晶炉进行生产作业。 李小龙 摄

编前话: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化朔州建设的首要任务,强化创新引领,抢抓产业机遇,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统筹推进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形成压茬推进、滚动实施、接续发力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作为山西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的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9月28日在平鲁区正式投产后,马不停蹄,10月27日,又就建设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和三一集团风光储氢一体化平鲁项目达成协议,其中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年内将实现投产。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路上,平鲁区不仅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正源源不断为现代化朔州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近日,记者深入项目一线,组织采写了长篇通讯《朔州:携手“三一” 奋楫扬帆》,共分“向阳而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与朔可鉴”四部分,本报从今日起,分期刊载,敬希垂注。

2023年10月6日。

群山环抱的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

千亩工地,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引进一流项目、跑出一流速度、提供一流服务”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园区一隅,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二号厂房内,在数百名员工的注视下,一根长约5.5米,重约650千克的单晶硅棒,经过60多小时不间断地高温拉制,成功出炉。这是该项目出炉的第一根硅棒。它的下线,标志三一集团新能源产业板块布局山西首个项目正式进入投产运营阶段,也标志着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朔州,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向阳而生

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位于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

平鲁区所处,为晋陕蒙煤炭“金三角”核心地带,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境内山丘连绵,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二十块一毛钱,经济排队山西省倒数第一,全国倒数第二。其时群众的生存状态,堪称“三黄治世”:吃的是国家救济的玉米面,穿的是国家救济的黄军衣,盖的是国家救济的黄军被。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特别是1987年9月建成投产的中美合作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仅直接催生了朔州市的设置,也让农牧为主的平鲁快速迈向工业化时代。

了解朔州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莫过于“煤电”二字。

而这两个字,又鲜明地勾画出平鲁区的产业状况。

平鲁区区委书记郝云告诉记者:“目前,就全省县区来讲,平鲁有三项第一:产煤量第一,每年1.1亿吨;发电量第一,每年30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第一,每年460万千瓦。”庞大的煤电产业,推高了平鲁的经济,一定程度上也禁锢着干部群众的思想。有一个叫“循环经济”的段子,曾于这里起起伏伏的沟峁间流传,道出了当年平鲁人对生存前景的认知:

上世纪80年代前,老子和儿子的对话:长大了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什么?挣票子。挣回票子做什么?娶媳妇。娶回媳妇做什么?生娃。娃大了干什么?放羊……

上世纪80年代后,干部与干部的对话:咋能将财政搞上去?挖煤。挖出煤做什么?发电。发出电做什么?打税。打完税做什么?建矿。建矿做什么?挖煤……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平鲁区一直走在资源型经济路上。丰富的资源,也支撑着他们从全省倒数第一,一路干进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平鲁区区委办主任党仲提供的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区经济构成中,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占70%,第三产业占28%。第二产业中,煤电又占90%。全区税收,90%也来自煤电产业。

郝云是2022年3月担任平鲁区区委书记的。他对记者说,经40年高强度开采,目前平鲁的煤炭储产比已不足20年。20年后的平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20年后的平鲁经济,会不会回到1978年的排位上?20年后的平鲁人民,会不会再回到1970年代窘迫的生存状态中?

资源型经济,往往也面临资源的诅咒。

唯有依托优势产业,加紧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才是出路。

实际上,从2021年起,朔州市就按照同步推进“两个转型”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低碳硅芯、高端陶瓷等七大产业链为重点,加快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是这年冬天,市委书记姜四清从国家能源产业布局和朔州市产业转型的角度,提出了要在朔州规划建设一个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的构想。

这一构想的提出,契合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也符合朔州产业实际,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前瞻性。2020年以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就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为达此总体目标,“十四五”期内,我国光伏发电年平均新增加光伏装机需达到7500万千瓦。

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尤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所提的“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仅对绿色发展能源转型工作的目标提出预期,同时也明确了未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可观的增长潜力。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7亿千瓦,距离2030年目标尚有9亿(包括风电)的总装机规模增长空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主要由光伏原材料组成,包括生产原材料的硅料和光伏电池片必要的制品硅片;其中上游集中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发电集成系统等;下游主要由光伏发电领域组成。

能源革命的本质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新能源。朔州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能源型城市,其经济结构是能源性的。

“我们要加快发展清洁高效低碳绿色的现代化能源产业,坚持清洁高效低碳绿色‘八字’方针,按照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打好能源优势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文章,全力建设能源革命创新高地。”面对记者采访,市委书记姜四清这样说。

在能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朔州紧盯能源革命,紧跟能源革命进程,紧抓国家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时间窗口,并在其中寻求定位,寻找角色,发挥作用,承担功能。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的建设构想,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的。其最终于平鲁落笔,则是市里综合考量全市产业布局决定的。

平鲁区风光资源仅次于新疆、青海、西藏,属二类地区。区内人口密度小,未利用地多,还有平朔露天煤矿复垦区,地的优势明显。最主要的是,平鲁经济过度依赖煤电,产业转型尤为紧迫。

按规划,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本着“低碳立园、科技引领、硅芯产业主导、源网储保障”理念,从原材料初加工到终端应用,围绕硅芯产业链,以电子级、光伏级晶硅两条产业链为核心,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大硅片等硅芯全产业链,依托“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布局能源互联网。园区规划占地1万亩,按照“一园一院一业一网”的总体布局,一期重点发展光伏、电子、碳化硅等基础材料产业,3年内将基础材料产业规模做大,逐步引进相关下游高端产业,5年内打造成为低碳硅芯产业集群。到2028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硅芯产业基地。

其中的“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作为园区的能源支撑体系,将硅芯产业和“源网荷储氢”深度耦合,这种模式全国首创。源,就是规划建设3.5GW新能源项目,年发电量约50亿度。网,就是将新能源电厂通过220千伏升压站接入国网500千伏变电站,然后通过园区220千伏降压站,向园区企业供电并确保用电稳定。荷,就是根据目前入园项目预测,项目投产初期年用电40亿度,达产达效后年用电约83亿度。储分三种模式。一是压缩空气储能,利用中煤平朔井工二矿1000米废弃矿井,建设全国首个利用废弃矿井而且是规模最大的百兆瓦级储能项目,装机容量为100MW/400MWh;二是全钒液流储能,结合负荷发展和压缩空气储能运行情况,适时分期建设260MW/520MWh独立储能项目;三是共享储能,充分利用平鲁已获批的8个储能电站(总计容量1050MW/2100MWh),作为一体化项目共享储能。三种模式可以满足“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配比15%储能的要求,实现高载能硅芯产业向低碳、绿色、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记者了解到,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是目前中国首个先规划后建设的硅芯产业园,此前中国的硅芯产业,都是随各地招商引资零星布局,没有形成集中完整的产业链。之所以叫低碳硅芯产业园,其最大的特点是园区在供产两端使用绿电,生产低碳产品。整个园区自2022年3月开工建设,首期3682亩用地全部解决,道路、标准化厂房、供电、供水、供热、供气、蒸汽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硅芯产业项目先期入驻。

这其中,就包括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

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是山西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也是三一集团在山西建设的首个智慧光伏、绿色低碳标志性工程。项目采用行业内最先进的1600型低氧炉台,生产N型高效单晶,制成的光伏面板光电转化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平鲁区副区长马润平介绍,项目达产后,年产1.2万吨单晶硅拉棒,年产值约22亿元,预计创造就业岗位600余个,年实现税收3亿元。

马润平介绍的,仅仅是一期5GW项目的数据。按照朔州市和三一集团达成的合作协议,未来两到三年,三一集团还要通过分期滚动投资,进行二期、三期建设,全部投产后单晶硅产能要突破30GW,配套晶硅切片、光伏组件等下游相关产业布局,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可创造税收20多亿元。

“20多亿是个什么概念?几乎与目前全区财政收入持平,相当于再造一个平鲁!”区委书记郝云难掩激动,接着说:“更重要的是,三一单晶硅项目的引入,不仅实现了平鲁与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合作零的突破,也会让平鲁乃至朔州的财政摆脱对煤电的单一依赖,带动全区以及全市产业走出资源陷阱,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升级。”

(石永杰 宋旭)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