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专栏以《太原转型》为题,报道了经济增速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太原开始加速奔跑的“转型之路”。
文中写道,2021年,太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21.61亿元,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实际增速9.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名义增速排名第一。2022年上半年,太原GDP实际增长3.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在省会城市再排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太原连续跨越3个千亿元门槛,是经济总量增加最快、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变化最快、知名度影响力提升最快的10年。尤其是最近5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020年和2022年3次到山西考察,两次深入太原调研,作出了重视汾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勉励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要求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太原干部群众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殷殷嘱托,积极把握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塑性机遇,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逐步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太原路径”。
文中提到,“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后劲不足,是太原转型发展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太原把创新当作转型发展的抓手,一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一方面吸引新兴产业集聚。201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增加值占太原工业增加值的31%,到2021年占比大幅下降到了12.5%。2022年,太原先进产能占比达到了84.08%,高出全省水平近5个百分点。
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太原市确定了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6条千亿元级重点优势产业链,计划用5年时间将这6条产业链产值打造成万亿元规模。
近年来,太原市每年投入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1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工业转型升级,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企业和项目脱颖而出。
2012年,太原的科技型企业仅有158家。2021年,这一数字变为7134家,增长了44倍。2021年,太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7%。
汾河是太原生态治理的重要“考场”,“九河”治理是汾河治理的重头戏。通过河道综合治理、水系雨污分流、绿化提质升级,九河两岸形成了约300万平方米的绿色景观带。
干支流协同发力,上下游共同治理,汾河交出了一份让太原人满意的答卷:水量丰起来了。汾河景区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000万立方米;水质好起来了。汾河景区河水全部退出劣Ⅴ类,部分区域水质甚至达到Ⅰ类;风光美起来了。汾河景区种有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165种鸟类活动在景区内,绿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
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即是治水。太原西山曾经有112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10平方公里山体破坏面,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理念,吸引了10余家企业参与西山生态修复,建成17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超40%,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批准太原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赋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国家使命,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太原在国家战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山西省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创新、产业、人才、开放“四个高地”。在“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中,也将太原作为重中之重——“一群”的核心在太原,“两区”的主体在太原,“三圈”的中心也在太原。
随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开工建设,太原打开了向北拓展发展空间的新通道。截至9月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入库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682个,总投资9726亿元。综改区的速度同样引人注目,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由2018年的第99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37位,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4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1.5亿元,经济总量实现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