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从“煤海”到“林海”的嬗变

朔州:从“煤海”到“林海”的嬗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9-29 16: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你能想象吗?这儿以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矿区。”站在中煤平朔安太堡西排土场观景台上,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管理中心现场管理室主管李春雨指着一片碧水青山对记者说道。放眼望去,李春雨口中的“不毛之地”草灌乔次第分明,一望无际的林地蔚为壮观。

平朔矿区位于黄土高原,千百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切割得千沟万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老百姓生活处于贫困边缘。

30 多年前,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早在建矿初期就树立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先进理念,使黑色和绿色经济并行,在露天矿作业规划中列入环保篇和土地复垦设计,走出了“剥离—采矿—回填—复垦”一体化的路子,让采掘后的矿山在最短时间内重披绿装。

经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平朔集团实现了“矿在林中,林在矿中”。摄影 彭可儿

据李春雨介绍,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累计投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约26亿元,完成土地复垦6万亩、绿化2万亩,露天矿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95%,大大改善了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

“我们在挖走金山银山的同时,不忘恢复绿水青山。如今,我们利用恢复治理产生的生态价值,再造金山银山。”李春雨告诉记者,生态产业已经成为平朔集团五大产业之一。

2019年,平朔集团开始建设自己的苗圃,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900亩。“我们还在平整的土地上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一方面可以熟化土地,另一方面也是优质牧草,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在李春雨看来,牧草经济是也平朔集团的另一个产业开发方向。

除此之外,平朔矿区生态园建设了300个日光温室、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可以实现年产蔬菜600万斤,培养蝴蝶兰等花卉20余万株。

矿坑上的花卉大棚。 摄影 马梦迪

走进平朔集团花卉培育、南果北种项目景观展示区,300余种来自各地的花卉、果树共同构成一个矿坑里的“世外桃源”。“2020年,火龙果成功结果,产量还不错。目前,‘南果北种’还处于试验阶段,我们正在为下一步产业开发积累技术经验。”李春雨说道。

 如今,在复垦土地上,集生态恢复、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已具规模。213种植物、600余种昆虫、3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片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区演绎出新时代的“生态乐章”。 

中煤平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树立起鲜明的标杆,作为民营企业的后安煤炭有限公司同样用矿区的蝶变交出一份黑色煤海上的“绿色答卷”。

“我们面前的层层梯田,曾经是采煤沉陷区,如今能够再次看到丰收景象,离不开后安煤炭十年来坚持不懈的修复治理。”后安煤炭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陈瑞解释道,采煤沉陷对耕地造成的损毁表现在裂缝、塌陷坑、地表起伏和地表错位,会造成作物减产、耕种不便甚至无法耕种。

复垦过程中,后安煤炭公司修筑了田坎、蓄水埂,将复垦耕地改造为水平反坡梯田,以减少水土流失。此外,为给土壤培肥,还投入大量有机肥、改良剂,从而使土地恢复耕种产能、优化耕种条件。

“后安梯田”一片丰收盛景。摄影 马梦迪

去年,2000余亩沉陷区复垦地首次种上油菜、土豆。夏季,上千亩的油菜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今年,耕地面积扩大至3000多亩,新增了胡麻、荞麦、黍米等农作物。

后安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尚海表示,这些土地经过复垦治理后仍要交还村集体和老百姓,“我们就是要让土地还原‘种田打粮’的属性,让采煤沉陷区成为老百姓的‘米粮山’和‘致富山’。”

秋风吹过,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泛起阵阵煤海绿涛,后安煤炭金黄色的梯田上,大型农机正完成着今年最后的收获。这片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土地正在迎来“绿色新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