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冰墩墩’游戏好不好?”6月8日,在运城市闻喜县社区综合儿童之家的活动室内,一群孩子和他们的“儿童主任”郑蓉一起快乐地互动着。
据闻喜县民政局局长张力丹介绍,“儿童之家”由民政部儿童福利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支持,县民政局管理、县慈善总会负责运行。2010年,闻喜县成立第一批“儿童之家”试点村,2014年,闻喜县被民政部确定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县,目前全县已有 “儿童之家”60所。
“儿童主任”郑蓉为孩子们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摄影 彭可儿
张力丹告诉记者,闻喜县“儿童之家”专配 “儿童主任”和督导员,以“一拖二、一拖多”的形式,负责管理“儿童之家”及服务于本区域及周边村的儿童、残障儿童的家庭探访和儿童伤害保护预防的政策宣传,协助提供监护指导、返校复学、落实户籍等关爱服务,并针对有问题和需求的儿童上报情况、申请救助并链接资源等工作。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完成政策与儿童福利对接“最后一公里”任务。
“闻喜的孩子有三个家,第一个家是孩子自己的家,第二个家是学校的家,第三个家是社会的‘儿童之家’。”张力丹说道。
41岁的郑蓉是大泽村小学的老师,也是闻喜县社区综合“儿童之家”的兼任“儿童主任”。由于工作安排,从去年起,郑蓉暂别大泽村来到了闻喜县城,但她依然与孩子们不曾分离。郑蓉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她担任“儿童主任”的第八个年头了。
“我承诺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未有过任何侵害儿童的行为;平等对待每一名儿童,注意倾听并尊重儿童意见;不以言语和行为等侮辱、羞辱或贬低儿童……”2014年,大泽村设立“儿童之家”,郑蓉和闻喜县慈善总会签订《儿童保护承诺书》以及劳动聘用合同后,这位有着11年教龄的村小数学老师又多了一重全新的身份——“儿童主任”。
大泽村儿童之家活动室内,孩子们踊跃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您好,我是咱们村的儿童主任。”这2014年郑蓉和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刚上任时,村民们对‘儿童主任’充满陌生。我要一遍一遍地向家长们解释‘儿童主任’的职责,去解释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在郑蓉看来,与村民们建立信任,帮助他们形成认知是她在这一岗位上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当时正是暑假,村里许多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对于相关儿童政策他们一无所知,去解释‘儿童主任’的职责也只能一知半解。” 郑蓉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恰巧儿子在村里小学读书,他一进门就向大家介绍,‘我妈妈是咱们村的儿童主任,她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孩子与孩子的对话无形中消弭了隔阂,大家也渐渐知道,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事可以去找郑蓉,这位村小的数学老师除了上课,如今还会“管得更多”。
随着一次次走访,郑蓉完成了对全村400多名儿童情况的全面摸底,她发现有的孩子因为父亲入狱,母亲病亡,成了事实孤儿;有的孩子是好心的养父母捡来的孤女,无法上户,还有先天疾病……郑蓉对记者说,“大泽村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她意识到除了有着特殊困难的家庭,村里的大多数孩子缺少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来自父母的精神关爱。
“有个小孩一岁多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去新疆了,直到孩子五六岁他们都没有回来过。这个孩子对父母几乎没什么概念,后来在‘儿童之家’的活动中,我通过微信视频让他和父母‘见了面’,他就觉得只要来到’儿童之家’就能见到妈妈,随着一次次视频沟通,父母也感受到了孩子的精神需要,选择回来陪伴孩子成长。”郑蓉觉得,“儿童之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孩子们缺少家庭关怀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这位大泽村的“儿童主任”,正不断用爱的力量,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孩子们的人生,甚至拯救着孩子的生命。“郑老师好,我是大泽幼儿园中班小玉的妈妈,她脑出血了要转院到西安,十万元的费用还没筹够。”2017年6月28日凌晨5时33分,郑蓉收到了来自小玉妈妈的求助消息。
“她找我一定是亲戚家人那边实在没有办法了。”郑蓉懂得小玉家的苦楚。之前,孩子的爷爷因为癌症去世,巨额医疗费几乎压垮这个家庭,两年前,家里的另一个孩子生病手术又花去十多万元,小玉的父母不得不远赴浙江打工谋生。“别着急,一起想办法!”在此刻,“儿童主任”成为这个家庭的一缕希望。
咨询民政部门、联系村主任,起草倡议书,募捐筹款,短短一天,在这位“儿童主任”的努力和全村人的爱心资助下筹齐了小玉转院治疗所需的费用。那段时间小玉妈妈因为家庭负担很重,情绪有一些低沉,于是在关注孩子的同时,郑蓉也和这位母亲保持着密切沟通。经过及时救治,小玉的身体康复如初,“我感觉能把小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在帮助过小玉一家后,郑蓉感觉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的原来可以更多。
看到孩子走出困境,是这位“儿童主任”坚持下去的力量来源,但对她而言,工作中更多是对孩子们年复一年的陪伴。
春天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去踏青、摘桑叶喂蚕宝宝;夏天,回村过暑假的大学生教他们跳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老师还在这里开展摄影培训;秋天,他们去田地里玩,栽大葱、采摘;冬天,郑蓉会组织他们做手工、读书。
郑蓉表示,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不仅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也开发了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儿童主任”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照顾孩子,但能让他们在成长路上不会孤立无援。”
闻喜县副县长张阿俭表示,“闻喜县属于人口流出县,农村留守儿童有18600余名,各种原因造成的困境儿童近1100余名。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孩子们的教育产生了缺失,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的生活,对学习疏于管理,孩子也缺乏父母带来的安全感。如何解决困境儿童在这方面的缺失,‘儿童之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与郑蓉一样,从2010年起就担任康村“儿童主任”的梅红芳,早已成为村里孩子的精神港湾。
过生日时的蛋糕,天凉时的暖衣,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梅红芳尽己所能,从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关怀。经过专业培训和与孩子的长期相处,梅红芳意识到,“儿童主任”要做的,并不是代替妈妈去照顾孩子,而是以妈妈这个角色进入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只要能服务村里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健康成长,我就觉得很幸福。”
郑蓉带领孩子们快乐地游戏。受访者供图
东姚村“儿童主任”马焕焕则认为,“儿童主任”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和社会支持,让他们更加自信阳光,也希望这些正能量能够陪伴孩子的一生。
郑蓉告诉记者,闻喜县一共有60位“儿童主任”,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都无一例外地将自己所有的休闲时间奉献给了村里的孩子们,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随着城市发展,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带着孩子进城务工,加之部分贫困村的整村搬迁,‘儿童之家’也跟着孩子们迁移的脚步走进社区。”据悉,郑蓉目前所在的闻喜县社区综合儿童之家成立于 2021 年,以打造软件、硬件“双一流”的区域性具有“家”的感觉与氛围的场所,是闻喜县“儿童之家”从乡村到社区的过渡。
“儿童主任”与孩子一同拼图。摄影 彭可儿
在这里,“儿童主任”的工作从关爱村里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儿童这些特殊的群体,开始向更多的儿童普及,关注侧重点也从儿童生活的基本保障向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转变。除了常规的心理疏导、课程辅导之外,在这家社区“儿童之家”中,还将开展阅读银行、行为银行等更为多样的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会开展针对残障儿童开展的残健融合项目,帮助 “折翼天使”们更好融入社会。
从33岁到41岁,郑蓉见证着闻喜县“儿童之家”的一步步发展,也带领着孩子们走向更好的未来。她告诉记者,如今,曾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小玉如今已经升入小学,小婷也已经通过公益项目治好了先天疾病,这个明年就要高考的女孩曾悄悄说过,希望未来也可以成为一名老师,陪伴更多孩子健康成长。(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彭可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