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再忙,也要把疫情管控区、封控区的消杀工作落实到位。图为封控区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日常消杀工作。本报记者姚凡 通讯员段斌摄
居家隔离如何措施到位?居民疑虑如何化解?核酸采集哪家需要入户?每一位战斗力“满格”的“小巷总理”——社区党支部书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各有办法。
4月21日,记者跟随太原市杏花岭区西华门、天地坛、国师街社区3位“80后”党支部书记的脚步,一起丈量管控区、封控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米”。
早晨7:30,记者跟随西华门社区党支部书记武应平向封控区走去。看见武书记手里提着饭菜,记者一问才得知,原来她心里惦念着封控区里90岁的老党员夫妇,想给他们送点热乎的饭菜。
行至西华门街,记者看到一位男士从楼上窗户里探出头,对着工作人员喊话:“我们爷仨在家挺好的,你做好防护,安心工作。”
喊话的是网格员黄招丽的爱人,家住物贸小区的小黄因为工作,每天无数次经过这里却不能回家,有时候,夫妻俩就这样隔窗相望,打打电话,挥挥手……
“小黄,咱们一起去趟王贵堂家吧。”武主任不忍心打断这样的亲情问候。
路上聊天中说起孩子,武应平和黄招丽的面罩顿时起了雾气。记者知道,妈妈想孩子了。
来到老党员王贵堂家后,武应平关切地说:“这是饭菜,你一个人照顾两位老人,连饭也顾不上做,饭菜还热着呢,赶紧趁热吃。”
“你们这么忙,还老想着我们,太辛苦了!”接过饭菜,王贵堂的儿子连声道谢。
随后,武书记又带着小黄来到了西二道街5号院残疾人冯和生家。老冯夫妻俩不会用手机下单购菜,封控以来,买菜、送饭,社区和封控组总是想着他们,希望能让老冯家的日子好一点,再好一点。
中午12:30,气温升高,身着防护服走在小巷里,记者和搭档早已大汗淋漓。而武书记在一上午的时间里,接电话、临时更改行程、临时变换方向,一度让记者认为,这恐怕是下沉封控区以来最艰难的一次采访。
上午的采访结束后,记者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
中午,在天地坛社区一层大厅,党支部书记阎春霞边吃饭,边开会,她们的时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挤出来的。
阎春霞的爱人也是一名社区书记,两个人同在防控一线。“早就把孩子送回奶奶家了,孩子也习惯了,我俩老是这样。”阎春霞说道。
下午3:30,记者接到国师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苗惠芳的电话,得知明天核酸采样的物资已全部到位。
一进社区,记者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人多、户多、平房多,防护物资自然就多。“40个为一包,组成17个套装。”身着杏花岭区志愿者红马甲的罗大姐一边喊,一边整理手中的口罩包。
大学生志愿者王鹏远拿起已经数好的物资整齐摆放,一一标注。
“赵师傅,明天咱们要做核酸,你有时间过来吗?”已有1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国师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丽峰正在打电话,一个一个地核对着第二天能来的信息员名单。
晚上8:00,记者跟随3位社区党支部书记来到杏花岭街道党员议事厅,大家讲问题、报进展、做安排。在她们心中,与防疫有关的每件事,她们都必须尽力做好;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是她们心中的牵挂。
当记者离开时,大家仍然在热烈地讨论中……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