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曹婷婷报道:2月22日,太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太原市市长张新伟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太原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21.61亿元,历史性突破五千亿元大关,实际增速9.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名义增速23.3%、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今后五年 奋力当好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今后五年,是太原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关键时期,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太原市将按照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在接续推进“七个太原”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四个高地”,奋力当好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全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一流创新平台,转化一流科技成果,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创设一流创新制度,营造一流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创新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产业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型研发机构350家、高新技术企业4500家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翻一番、突破300亿元。
全力打造更有实力的产业高地。经济总量向万亿元迈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在全省的首位度显著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位稳步前移。未来五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区)发展成势,“南北引擎”将引领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工业对经济的支撑更加有力,打造6个千亿级工业支柱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向3000家奋进,新兴产业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工业总产值将冲击万亿大关。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功能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全。三次产业协同跨越发展,多元支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逐步构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基础人才层次分明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未来五年,新建5个院士工作站,引进培养10名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靶向引进100名“高精尖”人才,培育1000名优秀工匠和卓越工程师。人口再增加100万。多点布局开发5000套人才公寓,建立全市高端人才数据库,分层次做好人才及其家属保障服务工作,让各类人才扎根太原、建功立业。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高地。精准对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未来五年,货物贸易总额实现翻番,对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营商环境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对外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建设更加完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 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力争实现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在引领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上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引领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太原将坚定扛起省会责任,抢抓机遇、倒逼提速、聚集资源,聚焦“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发展目标,举全市之力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与山西综改示范区南引擎遥相呼应,打造辐射牵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标准推进规划布局,高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谋划建设台商产业园,推进通泽重工、中来高纯硅、中北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流量型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太原铁路枢纽客运西环线、西北二环、太忻大道、泥向线北延、大盂启动区市政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滹沱河供水工程、能源岛等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做实项目清单,统筹项目实施,确保3月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6月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三季度全省“三个一批”活动在大盂启动区举行。
高水平做好服务保障。设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区)20亿元成果转化基金和100亿元产业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级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及人才入驻创造条件。
(二)坚定转型,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蹚出发展新路。按照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思路,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创新和跨越发展,打造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高地。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建群发展。新材料产业要重点推进沪硅半导体硅片材料生产基地、源瀚科技战略性材料产业园、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太钢高端碳纤维三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推进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哈工大机器人华北总部、山西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睿驰智能等项目建设,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产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进华为煤矿军团全球总部、中国长城电源总部、山西信创产业园、百度云计算中心、大地紫晶大数据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支持富士康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要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盛弘智慧能源等项目建设,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格局。
以消费升级为契机,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做强做精特色优势品牌。
(三)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提振信心,在推动市场主体倍增上争当全省标杆。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外引内育并举、大中小微齐抓,全力以赴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活力、提质效,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万户以上。
(四)集聚要素,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作出太原贡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崇尚创新、依靠创新、大胆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取战略竞争主动权。
突出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两年内全市纳入培育库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达到30家以上。打造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年内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
突出抓好创新平台搭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依托第一实验室,引进一流项目研发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集成性科技创新。强化核心载体支撑,推进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建设,年内培育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技术创新中心10个,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0个,新增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年内建成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和5个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落实好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升至100%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升级。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突出抓好人才引育创新。用好“六共联建”人才引育模式,加快推进人才培育“六大行动”,吸引更多人才来并创业就业。启动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和培养100名左右青年科技人才。
(五)补齐短板,大力提升功能品质,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上展现省会魅力。
基础先行增强承载能力。全力支持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创造条件推动3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工程尽快开工,加快秋郭路、龙盛街等与晋中市榆次区连接道路建设,年内打通滨河东路南延二期等与潇河产业园区“五大中心”连接线,推动汽车客运东南站早日投运,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动火工区搬迁。启动建设西山地表水厂。推进城南2×100万千瓦煤电热一体化、阳曲热源厂等项目建设。完成30年以上老旧燃气管线更新改造。优化电动汽车配套充电桩布局。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个以上。新建5G基站3000座以上。
提档升级优化宜居环境;精益求精提升管理水平。
(六)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动能上开创工作新局。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引领转型,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发展。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决打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全面完成国家、省安排的43项重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纵深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差异化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利用和放大雄安新区产业溢出效应,借势借力赋能发展。支持山西综改示范区建设武宿综保区RCEP产业园,积极申建阳曲综保区,推进太原无水港建设。
(七)系统治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在改善省城环境质量上奋力攻坚突破。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多措并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强力推进空气质量提升;强化工业污染治理、臭氧治理、散煤治理、扬尘和交通污染治理;扎实推进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积极稳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八)践行宗旨,始终坚持为民初心,在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上用心用情用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以更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以更优资源推动教育发展;以更高标准建设健康太原,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同步推动三县一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以更大力度繁荣文体事业;以更强保障兜牢兜实底线,持续推进房屋产权颁证“清零行动”。
(九)常抓不懈,维护良好社会环境,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上守好一域平安。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安全生产持久战、平安太原保卫战。
(十)勤政务实,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在打造服务型政府上交出满意答卷。始终保持高的站位、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廉的底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