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乡村 引领幸福生活

近年来,灵丘县全力以赴攻坚深度贫困,众志成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转变。

打造宜居乡村 引领幸福生活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2-01-18 09: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灵丘县全力以赴攻坚深度贫困,众志成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转变。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全力打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生态宜居。灵丘县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的灵丘县立足自身地理与气候优势,把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落水河乡位于县城东8公里,是我县传统农业大乡,乡党委政府提出“一中心两片区三个产业园”发展规划。目前,当地形成了“胡沟西瓜”“水果玉米”“三山葵花籽”“道地中药材”“羊肚菌”“柴鸡蛋”等特色品牌。该乡党委政府还针对“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这一情况,大力实施土地托管,2021年,全乡土地托管3万亩。“我们要打造的是全域有机旱作农业,不是一个村子要搞,不是一个乡要搞,有机农业是灵丘全县的事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有机生产的体系、标准搞出来,让以后人们提起灵丘就能想到有机农业,提到有机农业就能想到灵丘。”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孙有会介绍道。

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近年来,我县开足马力,围绕“特”“优”战略,做大做强“五大有机基地”——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苦荞为主的杂粮基地,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种植基地,以虹鳟鱼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以牛羊为主的养殖基地,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目前,红石塄乡、白崖台乡、东河南镇、赵北乡等乡镇的羊肚菌基地初具规模,并已达产达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立足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荞麦的资源,打造“灵秀灵丘”品牌,培育壮大春阳、国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苦荞全产业链开发,冰苦荞、苦荞茶、苦荞褥等一批苦荞产品已走入千家万户,深受用户青睐。

灵丘县的乡村是“有产业”的,更是“有颜值”的、“有乡愁”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今天的移民搬迁点就是明日的乡村俱乐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县规划建设移民村14个,对125个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在王寨新村的扶贫车间里,妇女们正在忙碌地加工药枕。王寨新村支部书记冯三侠介绍说:“我们这个村子是5个村搬迁合并在一起的,为了让村民能有就业出路,我们成立了这个扶贫车间,寻找到老中医的祖传配方,依托本地的荞麦皮资源,组织生产这种保健药枕,不仅创建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年还拿出6%的收益给全体村民分红。”

一栋栋红瓦房错落有致、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排列整齐,潺潺流水绕村而过,柏油街巷干净整洁……一走进上沿河村,无限美景入眼来。300多户700余人的沿河村曾是我县唐河大峡谷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如今沿河村华丽转身,以片区旅游化为理念规划村庄,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方面,着手建设健康、有机、绿色、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幸福家园,让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我县投资2.79亿元,全域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制定“星级村”评定标准,推动255个行政村创建三星级卫生乡村、四星级美丽乡村和五星级旅游乡村,打造乡村特色风貌旅游带。目前,全县49个村入选全国绿色村庄名单,12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乡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6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77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和旅游乡村标准。4个村被评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

资源、资产、资金“三资融合”

——车河模式上了国际舞台

南山区的红石塄乡车河村气候环境适宜,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灵丘先期以车河为试点,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资源、资产、资金“三资融合”的乡村改革之路。通过改革与规划,努力实现“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几年前,车河村引进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灵丘县金地公司进行投资开发,村企联手,探索“村庄改造+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传统农业+创新思维+现代科技”的新路径。车河村首先组织成立了由全体村民参加的“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将耕地及四荒地、林地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经营权流转给“灵丘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土地流转完成后,村民可获得四项收入,即土地流转收益、旅游服务收益、劳务工资性收益和公司盈余分红收益。土地的集中经营,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民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收入水平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同时村企还联合成立了党总支,实行“村企双向任职”制度,一方面企业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村级组织为企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土地、人力资源,最终实现村企发展互动的良好局面。

“现在不管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收入水平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谈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2014年开始把我们两个村子进行搬迁、合并、整体改造,到现在基本改造完成,村里通了公路,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和下水管道,来村子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车河社区已完成投资1.8亿元,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梦幽谷”“冰雪缘”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清水鱼庄、康养中心、听溪谷等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养殖有机鸡3万只,有机羊5000只,上市销售的绿壳柴鸡蛋很受消费者欢迎。“如果不发展有机农业,车河地也荒了人也走光了,现在弄好了,车河的石头都是值钱的!”王春说道。

昔日穷得叮当响的车河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连续举办的八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坛”,每年都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莅临参会;社区所在的红石塄乡被评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示范乡”,2018年“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三个典型案例之一,登上“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201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贺新春》栏目在此录制专场。

车河社区是我县规划建设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打造的首个试点,有了车河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我县又相继成功建成了龙渠沟、御射台等有机社区。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构建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灵丘县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与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塑造文明乡风等工作一体化设计、协调性推进,先行先试,点面结合,大胆创新,创建“三力”工作机制,构建党政群“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格局,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之路,构建党建引领、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武灵镇黑龙河村常住人口60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刘忠孝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黑龙河QQ群、黑龙河村微信圈等都成了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每年中秋节,村子要组织60岁以上老人免费聚餐,村民们纷纷捐钱捐物,村子里的妇女主动义务帮忙。80岁的退休老人杜青叶,听说乡亲们出工出力建设村庄,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省吃俭用的10万元现金捐给了村委会,助力村子建设。

大型实景演出《山水北泉》在红石塄乡下北泉村演出以来,参演人数将近200人,主要来自上、下北泉和附近乡村的村民。独具特色的演出让游客大饱眼福,一时间,《山水北泉》实景演出网上走红,吸引京津冀和内蒙古游客慕名前来,每年北泉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文化乡村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使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讴歌时代的主人翁,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激情。

为了解决高龄孤寡及残疾老人的生活做饭不便困难,德贤爱心志愿服务队在石家田、大作等两个村创办了“爱心小食堂”,对村内孤寡、残疾老人用餐全部免费,所需资金和物资全部来源于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为当前农村老龄化阶段特殊老年人群体赡养探索出可借鉴的经验。

和谐稳定是乡村治理的重大课题,全县80%的村委会组织村里懂法律人员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遇到矛盾纠纷不推不拖,主动及时介入,调解时讲方法、讲策略。特别是东河南镇青泥涧村摸索出的炕头调解法,切实将矛盾苗头及时化解,成为了全省推广的亮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县的三农实践经验可概述为,一是统筹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努力实现就地城镇化。二是统筹好全域规划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统筹好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受益的关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今后灵丘县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全面转型,加快乡村振兴,奋力开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富足魅力灵丘新征程。

马明清

(马明清)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