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聚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走进乡村看小康】希望的田野谱新曲

产兴业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础,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特别是2021年以来,全县全力克服疫情灾情“双重”影响,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积极搭建劳务平台,培训脱贫劳动力3955人。

昔阳县聚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走进乡村看小康】希望的田野谱新曲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2-01-04 09: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雪时节冬渐浓。2021年12月14日,穿行在昔阳县的广袤田野间,农业示范园里绿色蔬菜鲜翠欲滴、采收正忙;直播间里昔阳压饼、精酿陈醋等优质农产品销量激增;扶贫车间里留守妇女笑语盈盈,巧手将一朵朵“鲜花”赋予七彩希望……全县乡村振兴的各大战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2021年以来,昔阳县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目标,画清“路线图”“时间表”,将“守底线”“固成果”同步开展、“抓衔接”“促振兴”协同推进,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徐徐铺开。

突出特色

筑牢产业兴旺之基

走进百科盛现代化农业示范园的育苗基地里,一株株幼苗长势喜人。园区技术总工张拉棠正在用智能化的空中浇水车给西红柿幼苗浇水。“给十几亩的地浇水,我一个人20分钟轻松搞定。使用遥控器还能控制水量、速度,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张拉棠笑着说。

产兴业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础,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百科盛现代化农业示范园以科研、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园区全部运用现代化、智能化操作流程,采用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建设。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立足本县,面向周边,引领和带动昔阳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现代农业蔬菜种植的发展,促进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种植观念,走出了一条“育苗―种植―技术―收购”的订单式现代农业路子。

近年来,昔阳县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区位优势,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格局,“菜果猪菌药”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双孢菇种植是昔阳县的特色产业。2009年,仅北石龛一户种植1600平方米,2010年成立合作社,发展到7000多平方米,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2019年,该县出台更加利好的政策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力促司家沟球盖菇、谷兴沟羊肚菌、东平原双孢菇3个百亩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建成。“今年的双孢菇长势好,产量高,效益也最优。”收获季节,赵壁乡东平原村村民韩占云和妻子装满一篮又一篮的双孢菇送到收购基地,仅3天时间收入就过万元。

在百亩肉鸡养殖产业扶贫园区入股并上班的大寨镇安家沟村村民安占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喜笑颜开:“原来只能种地,一年到头也就挣3000多元,现在有了产业,年底有分红,平时还能来打工,一年下来能挣四五万元,生活过得比以前富裕多了。”

产业兴,则乡村兴。靠着“菜果猪菌药”五大特色产业,昔阳县广大农民实现了缸有米、菌有棚、果满树、圈有牛羊猪,大家手上有活儿,兜里也有了钱。

强化兜底

预防返贫显实效

时近中午,忙活了一上午的王秀艳放下手头的仿真花活计,回家给孩子准备午饭。“刚搬出村子时,心里还打鼓,进了城靠啥生活?”王秀艳说,“现在出家门就有活儿干,还能照看好家和孩子,每月有近1500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了。”

王秀艳曾是三都乡小嘴垄底村的贫困户。2018年10月,她家易地扶贫搬迁到安置点德润嘉园小区,她就一直在小区内的仿真花扶贫车间做工。

昔阳县曾是我省省定贫困县,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1个,贫困人口近4万人。近年来,该县积极实施产业脱贫,引进了制作仿真花产业,不少像王秀艳一样的贫困户因此找到工作、脱贫增收。

据了解,近年来,昔阳县在发展产业添动能的同时,打出兜底“组合拳”,紧盯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四类对象,持续开展信息比对和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切实保障好基本生活,确保监测不断线、帮扶不止步,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已脱贫群众不返贫。

特别是2021年以来,全县全力克服疫情灾情“双重”影响,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积极搭建劳务平台,培训脱贫劳动力3955人。实施“六个倾斜”就业政策,上马“短平快”项目,实施“长远稳”产业,创办仿真花、乱针绣、口罩防护服、大寨制衣等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7000余人,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增收。

整治环境

提升美丽乡村新颜值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东平原村文化广场上的村民多了起来,随着《祝福祖国》优美旋律的响起,广场中央音乐喷泉五光十色的彩灯“闻乐起舞”,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你们猜猜这里以前是个啥样子?”指着音乐喷泉,村党支部书记韩云维骄傲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个臭水沟,村民们每次经过都要捂住口鼻,快步跑开,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2018年8月,村里决定将这条臭水沟改为音乐喷泉。改造后,直径24米带音乐灯光的清水喷泉成了全村人气最高的地方,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此观光。

“现在我们的日子才叫好,路上干净了,上下水方便了,在卫生间安装了马桶,还能装个太阳能洗热水澡,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两样。”说到村里的变化,村民赵利清赞不绝口。

东平原村的变化是昔阳县聚焦人居环境大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主动融入晋中市“一片一带一圈”乡村振兴廊带,纵深推进“三大革命”,突出强化“六乱整治”,按照乡村“六美”、庭院“五净”标准,彻底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治乱治脏治污行动,全面开展固成果、补短板的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目前,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达1.2万座,垃圾清运保洁村达293个,成功打造了花画河南、古村长岭、儒雅孔家沟等一批标杆村,大寨村、王家山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大寨镇获评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昔阳县再次获得省级平安县荣誉。

(张谦 田宏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