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忻州小杂粮 挑起转型发展大梁

第十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忻州小杂粮 挑起转型发展大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1-18 09: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7日,第十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媒体团来到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

琳琅满目的杂粮陈列品、形态各异的农耕器具、高科技呈现杂粮生长过程的全息投影,无不吸引着记者们的目光。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记录着当地杂粮“产、购、储、加、销”全过程,让生产出的杂粮有了“身份证”的区块链溯源系统。

园区工作人员向媒体记者介绍区块链溯源系统。

截至目前,忻州已经建成6块、共计1.12万亩有机旱作区块链溯源基地,“区块链溯源+”系统给忻州市杂粮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它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生产过程透明化、公开化,让消费者能真正感知认知产品,真正赋予农产品商品化的生命力,让优质产品自己开口说话。

媒体记者被现场展示的小杂粮吸引。

区块链技术与杂粮产业融合,只是“中国杂粮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冰山一角,传统农业与新兴技术的碰撞,让小杂粮挑起了助力忻州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梁。

忻州地处山西中北部、黄土高原东端,山大沟深,气候冷凉,无霜期短且干旱少雨。独特的地形、多样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忻州杂粮的特色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忻州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即谷类、豆类、鲜食玉米、薯类等。杂粮种植面积保持在35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60万吨。

展厅内,记者们品尝忻州小杂粮制品。

“杂粮对于忻州人而言,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娟道出了杂粮与这片土地的深厚关系,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积淀,让忻州具备了发展杂粮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14年,忻州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之都”,后续又获得了“一都六乡”及1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

如何将资源禀赋变为发展动能,忻州给出了它的答案——创建“忻州市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致力于蹚出一条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忻州之路”。

“杂粮产业是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我们坚持‘市有龙头、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有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市区规划建设了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贺雄说。

据悉,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总占地面积1100亩,投资概算40亿元,包含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山西杂粮科技创新园区、忻州杂粮功能食品康养体验中心等七大板块。

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的定位为智慧市场,即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应用5G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采集市场内的所有场地、设备、产品、用户和交易数据,通过“一云多端”智慧分享系统,实现“一点接入全网共享”市场管理、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现代化、客户共享化。

“目前,我们拥有智慧市场、国家级杂粮种植标准体系、国家级杂粮仓储标准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未来,园区将在全市杂粮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的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贺雄说。(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摄影:彭可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