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遇见壁上乾坤——观赏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

穿越千年 遇见壁上乾坤——观赏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6-22 11: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如果有时光机器,我想带您回到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您听,那高亢激昂的声音是长角发出的!有四人两两相对站立,他们高举着手中的长角,把腮帮子鼓起,脸色憋得通红,正在用力地鼓吹着。您再看,迎面走来一队人。前面这位穿着白袍,他转身向后看,正对着马头,他伸出左手轻轻抚摸着枣红色骏马。右边身着红袍的这位侧身向前,正在试图拉紧马的缰绳。他们是谁?他们又要去往哪里?”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认真聆听山西博物院讲解员介绍。

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临展厅,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特展内,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目光所至,均是山西北朝墓葬壁画真迹。猎猎朔风,早已带走墓主人昔日戎马生涯,可画中奇珍异兽生猛灵动,雷公风伯神采奕奕,它们蒙着三晋的黄土,穿越1500多年厚重时光,让天上、人间、地下在这里成为永恒,所谓“一眼千年”,不外如是。

站在壁画前屏息凝视的,均是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们中有人已是“常客”,闲暇时便来,却常看常新;也有人搭乘飞机,辗转上千公里只为一睹北朝壁画真容。

来自香港的冯先生静立在壁画前虔诚注目,他说:“对我而言,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相遇。”山西人傅女士则化用了本土作家张石山的感慨:“你想回到北朝吗?直接来山西就可以了。我在这里几乎不敢呼吸,生怕惊扰了文化。”

著名画家陈丹青也是诸多慕名而来参观的一位,在古朴的壁画前,他连叹两声:“千载难逢!千载难逢!”正如陶渊明写道:“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门关上,一片漆黑,1500多年来,再也没人看过这些伟大的壁画,如今有幸得见,确是千载难逢,而且据主办方介绍,这样的展出,日后也很难再有了。

一位参观者仔细观赏娄睿墓壁画《鞍马骑游图》。

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于2019年12月12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本计划于2020年3月12日闭展。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随着展览不断升温,观众希望延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为让更多人亲眼目睹北朝壁画的独特魅力,“壁上乾坤”展将再次延长至6月28日。

展览集中展示了40年来山西出土的北朝娄睿墓、九原岗与水泉梁墓葬壁画共计200余平方米,大部分为科学修复后首次展出,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北朝壁画艺术展览,也是当代人一窥北朝灿烂文化的难得契机。

回望北朝时期,山西是北魏、东魏、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自北魏定都平城至隋一统华夏,近200年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各族文化精华在三晋大地氤氲汇聚。王侯将相纵横捭阖,平民百姓繁衍生息,能工巧匠将这一切刻录进时代的肌理。

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是北魏前期的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在东魏、北齐时被称为“霸府”“别都”,这两个地区大量的北朝文物遗存,越千年而熠熠生辉,而墓葬壁画,上承汉晋,下启隋唐,足以反映北朝画坛的气象,是最具代表性的宝藏之一。

九原岗墓葬壁画《狩猎图》局部

其中,2014年出土自忻州的九原岗墓壁画,有着同时期墓葬中面积最大的“狩猎图”和体系最完备的“升天图”;2008年发掘的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主办方则运用先进的“复原性”保护技术,将整墓搬进展厅;而太原娄睿墓壁画,在出土时便震惊世人,1979年,娄睿墓壁画面世,中国美术史从此改写。画家吴作人先生称其为: “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流,空缺得以证实”。

鞍马游骑、军乐仪仗、珍禽异兽、神女仙人,上百平方米的彩绘壁画中,绘画线条在时光里流动,宛如电影画面帧帧连续,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国古典美学在其间存续滋长。在此前,5月19日山西博物院推出的直播中,陈丹青说北朝壁画让他最震撼的是“壁画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书画同源’这个说法,从书法的线条、书法的象形过渡到绘画,用静态画面营造风驰电闪的感觉,这是我在其他国家的绘画当中没有见到过的。这样的线条美学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独有的。”

的确,娄睿墓壁画的“以形写神”,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各异神态;画面中二百多匹战马,或动或静,姿态无一相同。这些无名画师,在千年前便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忻州九原岗墓葬壁画《升天图》局部

忻州九原岗墓葬壁画则更多地传递着千年前北朝多元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画中飞行的仙人、奇谲的异兽带领墓主人飞升极乐,体现了汉代以来的升仙传统;奔驰的骏马、四散的野兽展现了马背民族的风骨;庞大的队列、精悍的武士,反映出墓主人生前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宏伟的高门楼、神圣的博山炉,象征着升天后的归宿,它是北朝时代的缩影,汉晋传统、草原文化、异域宗教荟萃一体,多元一体的风采显示得淋漓尽致,也将参观者的思绪一起引入其间。

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女士在结束参观后仍旧感叹:“九原岗壁画,升天图令人最为震撼,以至于震撼得当时都忘了多拍几张照片。站在升天图面前,面前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把我带到了一个飞翔的时空中。而且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并没有多恐怖,墓主人夫妻一个乘着凤鸟,一个乘着仙鹤,潇洒的乘风归去,也许这正是古人面对死亡的一种态度吧!”

发掘于朔州的水泉梁壁画留下了被盗的痕迹。

另一位北京客人晨女士,本已预约6月16日的展览票,为了观展用两天时间读完傅乐成先生《中国通史》之南北朝部分,不曾想复发的疫情阻挡了行程,错失与珍品会面的千载机缘。晨女士表示,遗憾更令她牵挂眷恋那些无名艺术家创作的美轮美奂的壁画。但由她组织的来自香港、深圳、天津的客人仍如约而至,第一次来山西的他们,都深深爱上这满藏瑰宝的古老土地。

当观览至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画展区时,最引人注目的,是被搬进展厅的整座墓室,神仙图、十二生肖图以及墓主人宴饮图尽在眼前。只是,画面中大小不一的缺损让人难以忽视,它们从哪里来?为何有如此多的缺失和刀痕?讲解员道出了问题的答案——那是盗墓者留下的痕迹。

墓葬中的北朝“网红脸”

曾参与水泉梁壁画发掘工作的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讲起了有关盗洞的往事:“当时水泉梁壁画的发掘仅仅历时三个月,时间非常短暂,一方面是因为墓葬里的淤泥等沉积物少,墓室规模不大,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另一方面,从墓室墙壁上我们可以看到横平竖直的蓝红线,这些线条是盗墓贼用来将壁画分割开来,并在壁画上涂上胶水,封上纱布,生火将胶水烤干准备盗取,可他们很不走运,在等待过程中,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盗墓贼的死亡为人们揭开了水泉梁壁画神秘的面纱,却也在另一方面映证着科学保护对于壁画留存的重要支撑作用,有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保驾护航,修复好的壁画实现了从古至今、由地下转地上的“穿越”,古代艺术才得以再次焕发古韵新彩。

据悉,截至目前,山西博物院是全国博物馆中收藏北朝壁画最多、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博物馆。墓葬壁画是山西博物院的特色收藏。经过多年努力,收藏历代墓葬壁画共计1000余平方米。其中的北朝墓葬壁画,数量大、价值高,代表北朝壁画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博物馆墓葬壁画收藏中可谓首屈一指,而此次展览的“裸展”形式,更是独树一帜。

壁画以斜面展台形式“裸展”

据策展人梁育军介绍:展览打破常规文物展的做法,试图以最简洁的形式设计来呈现,但并不减少信息的传达,提供更便捷观展体验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展览解读。壁画展品有两个特点,一是体量大,最大者面积超过10平方米,无法入展柜;一是壁画出土后,随时间的推移色彩会逐渐变淡,如果再隔一层展柜玻璃,还会有更多的信息流失,因而在展柜中陈列效果并不好。基于此,展览大胆采用“裸展”方式,将展品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精细化的安保措施,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力求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

“裸展”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壁画的真实状态;在疫情期间,讲解员还在网络平台对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直播,弥补了远方观众难以到达现场的遗憾。

正如陈丹青所言:“艺术与我们没有远近之分,只有博物馆与我们的家的距离有远近。”直播主讲人金佳悦则希望“通过对壁画内容的讲解,让观众了解了古人的生死观,也通过展示壁画的伤痕,呼吁人们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通过观展,从事艺术研究的肖女士为历史文化之美深深折服;从天津专程而来的王女士说,在这里,她看到了晋人从古至今的文化自信。无论是谁,踏上山西这片热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照见古今。

穿越千年,遇见壁上乾坤。在北朝这一最能体现山西历史文化特点的时间段里,通过墓葬壁画这一特色藏品,山西博物院用它的“博物馆”语言为每一位观众讲述着厚重却又灵动的山西故事。希冀观众能够深切感知北朝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感知博大的黄河文明,更让来自远方的人们听到了古老的呼声:“全世界最美的壁画艺术,除去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除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还有山西!”(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摄影:彭可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