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AI重塑在华外国游客旅行体验

中国日报看山西|AI重塑在华外国游客旅行体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5 21: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5日第7版截图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改变中国旅游的体验模式,为外国游客探索中国提供更智能、更具个性化的旅行选择,并扮演起“新向导”的角色。

26岁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游客高明(Mutangay Jesteben Béni),目前是山西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亲身体验到了这一点。7年前,他怀揣着成为工程师的梦想来到中国。今年7月,他通过AI辅助完成了一次北京之旅,彻底刷新了对中国旅游业的认知。

“帮我规划一个北京三日游行程,重点看长城、故宫等,预算五千元左右。”高明打开人工智能应用豆包,发出了指令。

不到十秒,一份详细的攻略就出现在了他的手机屏幕上,内容涵盖交通、住宿、每日游览景点以及当地美食推荐。

“这太神奇了!”他一边展示手机上的行程计划,一边说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行程单,更像是一个本地朋友提供的专属指南。”

高明的经历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依靠人工智能探索中国。DeepSeek、豆包等工具,已成为中外游客在中国旅行时的常用帮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北京之行激发了高明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今年10月,他参与了由中国日报社事业发展部联合山西日报社举办的“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主题传播活动。

31岁的尼日利亚博主Oluwabunmi Henry Jimoh,也是一名视频博主,此次以“中国古建看山西”国际体验官的身份参与活动,同样分享了借助AI带来的便利。

“过去,我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搜索有趣的目的地,但自从有了人工智能后,一切变得简单多了。”他说。

在他看来,AI更像一个贴心助手。他表示,“它总能提醒我们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带领我们发现新的路线。更重要的是,它让历史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高效。”

Jimoh与中国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对成龙功夫电影的痴迷。2016年,他来到中国,就读于广西科技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广西柳州创业,投身自媒体行业。

“真正走进中国后才发现,中国功夫并非只有精彩的打斗,更承载着传统礼仪、文化传承与精神内涵。”他说。

谈及中国科技发展,Jimoh感触颇深:“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人工智能产品已融入日常生活。从酒店里的服务机器人到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应用,它们切实提高了生活和工作效率。”

24岁的Veldesen Yaputra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生,他也亲身体验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

在太原市的晋祠博物馆圣母殿前,他见证了“科技+古建筑”碰撞出的独特魅力。他通过使用豆包的视觉识别功能扫描建筑,AI系统瞬间识别出这是圣母殿,还提供了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特点与文化价值的详细信息。

“现在,每当遇到不熟悉的古建筑知识,我都能通过这个工具轻松获取信息,就像身边跟着一位专业的‘古建讲解员’。”Yaputra看着手机上清晰的信息,感慨道。

Yaputra最初来中国的原因是“寻根”。他的祖先是广东揭阳人,而他是家族在印度尼西亚的第五代后裔。

“作为华裔后代,我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他说。如今,他有了新的感悟:“判断一个国家发展如何,看城市的规划细节、建筑的设计水准,就能有直观感受。”

24岁的乌克兰博主Karyna Kovalevska,也是该活动的参与者。作为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她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她不仅借助AI制作旅行攻略,还会在准备山西古建筑视频脚本时,与AI充分“探讨”。

“这不仅帮助我规避了历史文化方面的表述错误,还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她解释道,“AI会为我的解说词提供更地道的表达建议,甚至为视频的镜头运用和叙事逻辑提供专业灵感。”

通过此次文化之旅,Kovalevska还敏锐地观察到中国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进程。“景区的讲解服务越来越专业,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设备也越来越普及,这极大地提升了外国游客的旅行体验。”她说。

她认为,“中国古建看山西”这类主题活动,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更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华体验真实生活。“我相信,外国游客只有亲身来到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中国。而人工智能将成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她说。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 丁翊 郭姝雅 )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