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抗战老兵重温抗战胜利记忆

中国日报看山西|抗战老兵重温抗战胜利记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3 09: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3日第5版截图

94岁的张克霞唱起《大刀进行曲》,歌声回荡在房间里。80年前,这首激昂的军歌响彻各个战场。如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它依旧令人心潮澎湃。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她唱道。

80多年过去了,她仍能熟记歌词,演唱时饱含激情与信念。她的歌声直接连接起了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一代人。

张克霞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泗洪县,13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文工团。她说,文工团是部队里备受尊敬的文艺团体。

“我们在行军的时候,会编快板、写标语、唱歌鼓舞大家的士气。”她说,“我们这些女娃当时还只是十几岁,但却要背着5公斤的背包和4公斤的米袋。战斗激烈的时候,我还得到过两颗手榴弹。”

她说:“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当亡国奴了。经过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但是无数先烈们献出了生命。”

100岁的老兵崔恭清晰地记得,1942年,在日军疯狂侵华之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另一支武装力量——八路军。

“大概是六七月的时候。”崔恭说,他的老家是山西省平鲁县的一个村庄。

当时他只有十四五岁,是军队宣传党的政策活动吸引了他。“我们这样的孩子组成了儿童团,”崔恭回忆道。新兵的年龄通常在15到18岁之间。

“条件很苦,我们缺武器,就连老兵也拿着老旧的步枪,”崔恭说,“日本人有三八式步枪。我们有时候会把高粱杆,把它们削成子弹的形状,塞进子弹带里,让它们看起来像是装了子弹,其实并没有。”

崔恭在八路军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指挥员告诉我们:日本投降了。你们要转到地方工作了。”他说,“当时人们都欣喜若狂,手里拿着锄头互相拥抱。真是高兴劲儿,难以言表。”

98岁的老兵李清1927年6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柳林县的一个村庄,16岁时加入了一支游击队。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转业到地方后,他在山西省中阳公路段工作,直到1987年退休。

“我当兵为了抗日,为了救中国,谁敢欺负中国就收拾他,”李清说。

1942年,15岁的李清从山西临县渡过黄河,逃到陕西的一个村庄,在一家纺纱厂做小工。

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同胞流离失所,也亲耳听闻了一桩桩惨绝人寰的罪行。他说,为了逃避日军的残杀,村民们只能躲到地窖或者深山里,捂住孩子的哭声以免被发现,直到日军离去却发现孩子已经窒息而死,为时已晚。

李清还讲述邻村的姑妈,村民们因躲避日军藏在山洞里,日军发现之后将洞口封堵,用风机将辣椒烟源源不断吹进山洞。全村几十人悉数葬身于烟气之下,无一人幸免。

在这种压迫和恐惧的驱使下,李清加入了八路军游击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当时游击队装备很差,他们奉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的战术与日军作战。

他回忆起两次重要的战斗:1943年的官庄垣战斗中,游击队在一个村子附近经过激战之后撤退了。

然而,同样是在1943年的李家垣战斗中,游击队在黄昏时分袭击了一个日军碉堡。他们打死5人,俘虏3人,还缴获了武器。这场胜利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文工队在柳林县唱戏三天,以示表彰。

杨荣华1927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加入了村里的剧团。

他的主要任务是写标语,比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汉奸卖国贼”“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挽救中国的命运”。

这个剧团很有影响力,甚至还到县里演过。一个月内,村里就有120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

后来,杨荣华加入了抗日游击队,负责站岗放哨和埋设地雷。

他讲述了1943年秋天的一次危险任务。“日军从炮楼里出来了。我们带着两颗地雷和引爆绳,跟在战友后面前进,同时侦察敌人的动向。”

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一度完全暴露在一片开阔地带。“子弹嗖嗖地从我身边飞过,有的在头顶呼啸,有的从我脚边掠过,还有的离我的腿特别近。我们九个人中,有两个牺牲了。”他说。

“这些热血青年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阻止敌人抢夺粮食。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向他们致敬。”

96岁的老兵温云甫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村庄,1945年加入八路军。

他说,在日军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他被分配到石家庄的一个兵工厂,主要负责制造地雷、手榴弹和修理武器。

1937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了他的家乡一带。“他们进村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温云甫回忆起日军实施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

老百姓走投无路,只能逃跑。“有一天,我们跑出去好几公里,看到村子里冒出了烟。日军走后,我们回去发现房子都被烧光了。”他说。

温云甫说,日军在邻村杀了很多人,还把老百姓的尸体扔进井里。当时人们真的成为亡国奴了。

说起这些苦难,他哽咽了,随后呼吁大家要团结:“来,来,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坚决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忆起日本投降时的情景,温云甫说:“当时每个人当然都高兴坏了。”

影响家庭

老兵们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家庭的生活和价值观。

崔恭的妻子沈玉英解释说,他们孩子的名字都寄托着爱国情怀:大儿子叫崔建平(建立和平),之后是建中、建华——合起来就是“中华”。“他们的名字寄托了我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国家日益强大,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沈玉英说。

李清的女儿李连平今年55岁,是一名公务员。她说,父亲一直保持着军队的纪律: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8点半休息。白天他还会打理菜园。

李连平说,虽然98岁的父亲行动和记忆力都有所下降,但他的生活规律依然没变。他主要的消遣就是看新闻和天气预报。“他们是纯粹的革命者,舍己为公。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她后悔没有完整记录下父亲那些逐渐模糊的战争故事。李连平强调要学习老兵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勤劳肯干和始终保持的军人作风。

“新时代出生的年轻人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作为中国人,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而努力,是每个中国公民必备的品质。”她说。

温云甫的儿子温太生是一名退休铁路工人,他说,父亲精神状态很好,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出去买东西,喜欢吃肥肉、喝咖啡,每天还喝点酒,午饭后会小睡一会儿。

温太生说,父亲很少提起战时经历,因为那些回忆太痛苦了——他的家被烧了,叔叔牺牲了,在兵工厂还被严重烧伤。一说起这些,他就会非常痛苦、激动,还会流泪。

“作为父亲,温云甫很严厉,他倡导百分百的正面教育方式,反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他自己不抽烟等行为,也深深影响着孩子们。”温太生说。

和平与铭记

尽管经历了深重的苦难,老兵们都怀着对中国未来的坚定希望,而这希望源于铭记历史与珍惜和平。

温云甫对比过去的艰难岁月说:“现在的日子好多了,不愁吃不愁穿。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和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80周年之际,他说:“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渐渐好起来了。今天的幸福,是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人都幸福生活。”

在周年纪念日,崔恭满怀自豪地说:“中国现在强大了,在世界上威武越来越高,这正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生动见证。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和平繁荣。”

杨荣华强调了周年纪念日的意义:“我们要感谢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和国际友人的援助。学习抗战的历史,了解过去所受的压迫,铭记我们的历史,缅怀牺牲的先烈。”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邹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