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中国日报看山西:山西省人大代表罗琴琴:玻璃器皿手工艺传承的守望者

文化中国行|中国日报看山西:山西省人大代表罗琴琴:玻璃器皿手工艺传承的守望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05 11: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5日第7版截图

三百年前,晋商将茶叶远销至欧亚各国,同时也带回了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40岁的山西省祁县人罗琴琴,是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拉挺工,也是为数不多掌握玻璃拉挺工艺的女手工艺人。

她说:“我对待每件产品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祁县的一处生产车间内,玻璃器皿均借助推杆人工吹制而成,罗琴琴与同事们正忙着赶制海外订单。

车间的主要热源是玻璃熔炉,玻璃溶液需要在高达1500℃的温度下加热。

每天,罗琴琴都要在超过40℃的高温下工作,汗水常常浸透她的衣服。尽管如此,她仍要反复推拉一根长约1.5米、重1公斤的推杆5000到6000次。

“拉挺考验的不仅是人的眼力、超级准确的手感,还有耐高温的能力。”罗琴琴说:“我经常被烧红的推杆烫伤,受伤的次数不算少。”

如今,罗琴琴能在一小时内完成300多根拉挺。拉挺作为古老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工艺中关键的一环,难就难在对挺的长短、粗细以及光泽度的把握上。

例如,在制作高脚杯杯挺时,其长度误差必须控制在1到2毫米之内,粗细正负值不超过0.5毫米。而罗琴琴可以将误差精确到0.2毫米。

祁县人工吹制的高脚杯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也是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从原料到成品,玻璃器皿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的甚至需要几十道。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过程中,最难的一步便是拉挺工艺。人工吹制的最大优势在于造型独特、精致灵动,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看着那烧红的玻璃溶液在工人们手中传递,最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就像变魔术一样。”罗琴琴说:“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每一件在我手中诞生的玻璃器皿都像是艺术品一样。”

2000年,罗琴琴中学毕业后就进入大华公司做送货工。她对玻璃吹制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班后常用剩下的废料偷偷练习。

她回忆说,尽管戴着两层线手套,但是吹杆依然又重又烫,时间长了手掌便起满了水泡。“女人的手通常是芊芊细手,但我的手却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她说着,伸出手向《中国日报》记者展示。

拉挺工不仅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也极高,因此很少有女性从事这项工作。在罗琴琴所在的公司,近2000名员工中,做拉挺工的只有10多人,罗琴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我干活的时候,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心里只想着拉挺。”罗琴琴说。

2003年,她实现了当拉挺工的梦想,这也为她带来了更丰厚的收入。那时,她已经掌握了厂里的所有技能,包括上料、搓手模、吹制、拉挺……

她说:“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不仅精通了100毫米短挺的拉法,还掌握了200毫米以上长挺的技术要领。”

如今,罗琴琴只需用手和眼过一遍玻璃样品,就能准确知道自己在拉挺的时候该使多大的劲,从而满足客户的要求。

2013年,在祁县举办的首届玻璃器皿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上,罗琴琴荣获了全县拉挺项目第一名。之后,她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祁县玻璃器皿工匠”等荣誉称号。

2018年,罗琴琴作为一线工人,当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

“当人大代表,既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她说。

在履行职责期间,罗琴琴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观察,提出了关于培育高智能人才、推动农村建设、以及促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代表,我还要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她说:“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罗琴琴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避免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公司研发车间负责人陈玉玉表示,公司正在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以满足客户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据悉,大华公司的产品98%以上都出口海外,其中欧美市场占比超过70%,而这些产品中有不少都是出自罗琴琴之手。

祁县有近60家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产品种类超过8000种,包括茶具、烛台、花瓶和灯具等,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罗琴琴仍忧心忡忡。她说:“从玻璃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工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尽管罗琴琴有很多次机会调离一线,厂里领导也曾多次提出让她到办公室从事管理工作,但她说:“我觉得炉台上、车间里才是属于我的舞台。”

罗琴琴对玻璃制作工艺的传承深感忧虑。这一工艺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已经从单一的日用玻璃,发展成了礼品、工艺品乃至艺术品。

一位来自山西大学留学生Bakhrieva Takhmina对玻璃器皿的制作工艺非常着迷。她惊喜地发现玻璃沙拉碗上装饰着中国水墨画,这种创新设计将中西方元素完美融合。Takhmina认为,玻璃器皿的工艺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赢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们中国的玻璃产品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外国朋友喜欢我们的产品。”罗琴琴说。

(记者 朱兴鑫 陈亮|王文东 编译 秦梦言 成卉蕊|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

原文见2024年12月5日《中国日报》第7版英文链接: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412/05/WS6750fa6ca310f1265a1d124f.html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