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丨探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山西方案”

代表热议丨探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山西方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1-24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3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金湘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保存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遗存数量居全国第一,仅“国保”单位便有531处,在1.6%的国土面积上,保存着10%以上的国家级文化遗产,不仅在数量上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保存密度也名列前茅;同时山西也是非遗大省,拥有民间舞蹈、戏剧、民间手工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

如何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本次人代会上,来自相关领域的代表纷纷建言。

“近年来,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但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来自文保工作一线的山西省人大代表、长子县天王寺法兴寺崇庆寺文物所副所长张宇飞说道。

在他看来,管理维护不到位、过度开发、挖掘利用不足、一线文保单位人员老化,是当前许多文保单位面临的难题。

“现在法兴寺有5名工作人员,60岁以上有2人,50岁以上也有2人,且他们都是临时人员,唯一的一名正式员工也都40岁以上了。”张宇飞说起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兴寺的现状。

如此情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全省现存“国保”总体比例上看,前四批虽然只有后四批总量的10.7%,却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国保”中的“国宝”。

作为基层文保工作者,张宇飞深知基层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希望尽快为第三批与第四批‘国保’单位中存在专业人员匮乏、人员老化、工资待遇低等情况的文保机构核定增加专业文保工作人员,加大青年力量配比,优化人员构成。”张宇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希望加强文旅人才培养,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增加文旅课程,在条件成熟的文化遗产地打造文旅人才实训基地。”

“推动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非遗是尤为重要的一环。非遗研学、研学基地的打造,对古城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人大代表、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所长蔺涛从深耕多年的非遗领域出发,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融合发展的建议。

对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联系与生俱来,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绛州澄泥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助力绛州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一年,蔺涛的足迹几乎遍及绛州古城的各个角落。

“古城虽然只占地2.25平方公里,但有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共645处,希望能在古城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上得到更多支持,绛州古城的打造对新绛非遗文化发展也是一次重要契机。”蔺涛说。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是‘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保护好,最终要活起来,平遥古城也不例外。”山西省人大代表、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超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平遥全面加强143处文保单位的保护,完成了20处国保数字化保护项目;平遥古城“天面、立面、街面”专项整治行动已经铺开;投资13.9亿元的平遥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主体完工;古城内现存3980处的传统院落中有506处院落完成修缮,冀家老宅、雷履泰故居、文涛坊等数十处院落已对外开放。

“‘地下’工作到位,‘空中’面貌改善,最后还要加强对老百姓院落的修缮保护。这些工作做好了,活化利用也得跟上来,对于古老的院落而言,要有人气才能‘活’。”王超说道,下一步,要把平遥古城的文物、古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来”“装进去”。“除了打卡参观,更要让游客住进去,这是下一个30年我们要做的事。”(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