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红遍沙子地

沙子地,不是一块地,是太谷区小白乡所辖的一个村;沙子地不是处处沙子,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是这里独特的风景。这里是全省最大的壶瓶枣生产基地,是壶瓶枣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地,所属小白乡万亩红枣园区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枣儿红遍沙子地

来源:
2022-12-01 17: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记者 史俊杰 图/通讯员 孙泰雁 阴娜

沙子地,不是一块地,是太谷区小白乡所辖的一个村;沙子地不是处处沙子,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是这里独特的风景。这里是全省最大的壶瓶枣生产基地,是壶瓶枣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地,所属小白乡万亩红枣园区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小雪一过,闭塞成冬,一天多半时间在零摄氏度以下,但枣树林里依然闪烁着忙碌的人影。“树闲人不闲,早剪枝有利于枣树过冬,明年长得更好!”枣农们呵出的白气蒸腾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念兹在兹”,期盼丰收,从1995年担任村委会主任至2021年“一肩挑”,连续任职村“两委”主干9届、27年的李拴明更为心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新的指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沙子地从20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不足几百元,到2022年人均收入3.5万元。李拴明说:“‘一棵枣树’成为这里蜕变的起点。沙子地村红枣产业的发展史,是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与时俱进的奋斗史的一个缩影。”

172户429人,的确,这个不起眼的沙子地也曾满眼沙子。“我们这里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一年一亩地打不下三五百斤粮食,村民们真是苦。”回忆起曾经的沙子地,65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存厚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直至1988年,县里派来工作队,帮助沙子地栽下了第一棵枣树。然而,到了1995年,当600多亩枣树丰收的时候,红枣却卖不出去了。

彼时,从部队转业,能力强、为人厚道、正在跑运输的李拴明当选村委会主任。“村民们相信我,我就尽全力为村民办事。”一心想着怎么把红枣变成钱的李拴明只身一人跑到北京找销路,“见人就问,见市场就钻”,这一次他从北京找到了买家,枣农们当年增加了几百元收入。

打开致富门,红枣持续发展仍在路上。跑运城、下陕西,在村集体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李拴明自掏腰包带领党员和农户外出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

学习、变革,集体智慧不仅让红枣在沙子地生根,而且幻化出新的收获。枣树密植矮化栽培、“双调一盖”和“防裂枣牵引式支架雨篷”技术,这些都是沙子地的专利。在沙子地,红枣不仅不怕雨,还更丰产,村里还成立了红枣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培训、服务,红枣产业在沙子地呈现出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路子。

“1999年至2000年,我们这儿的红枣产量翻番,村里经济一下子盘活了。2008年、2009年,壶瓶枣更具价值。”李拴明介绍,从鲜枣到如今的枣夹核桃、红枣新型食品等,红枣产业在沙子地的发展从未停止。

是什么让红枣在沙子地散发出如此活力?

没人敢种“梨枣”,党员干部带头种;没人敢种“潘枣”,党员干部率先种;没人敢用新技术,党员干部率先用……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咱沙子地红枣产业的‘秘密’就在于党员干部,他们敢担事、能担事,有啥难事总是带头干,乡亲们愿意跟着走。”在沙子地,这已是所有人的共识。

春风化雨,党员干部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沙子地人。年轻的预备党员李永兵说:“说千道万,不如一干。我们村的种种变化,大家看在眼里、甜在心上,这都是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一步一步实现的,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打破传统局限,沙子地基层治理的开拓依然紧紧扣牢红枣产业。沙子地通过成立“红枣产业党支部”,联合乡域内红枣经济人,与7个村党支部及4个红枣加工企业进行了区域联建,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村内红枣种植不仅实现了遮雨棚全覆盖,还同步试验推广富硒枣、引进加工流水线、生产冻干特色产品、建立电商平台。2022年,全村红枣总产量超过100万斤,仅鲜枣销售一项,农户亩均收入就突破2万元,“党建引领、产业联盟、资源联享”成效显著。

新时代,沙子地红枣产业的发展步伐始终坚实。村内鑫鑫红枣专业合作社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均设有红枣销售点,红枣、红薯、苹果等农产品网上直播销售持续进行。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助推下,成功举办太谷第四届、第五届红枣文化节,积极参加山西广播电视台“百村干部齐晒好年货”直播活动,同时,携手知名主播直播带货。融合“清廉太谷”书画展、农特产品展销、红枣品鉴、民间戏曲等方式,吸引游客达2万人(次),全国各媒体相继宣传报道,沙子地红枣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如何把沙子地村“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动力,这是现在沙子地党员干部正在完成的“答卷”。2022年,“小白乡农旅十八景·中国红枣第一园”项目四方协议签订,项目取得突破性、阶段性进展;引进万头肉牛养殖项目落地,集体流转土地500亩,整体打包入股养殖企业,今年沙子地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从2021年的13万元增加至3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一步,沙子地红枣产业如何发展?这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强劲动力,我们必须为老百姓服务好,把产业做好。”李拴明说。

(史俊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