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作者:阮煜琳 来源:中新社
2017-04-12 10:58:03
分享

原标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新社上海4月11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中国,于11日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历时161天、航行3.1万海里,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克服了冰情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圆满完成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长城站、泰山站的各项考察作业任务,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南极航空史上,该类机型首次在该区域起降。考察期间,飞机实现了业务化飞行,利用7套全球最先进的机载遥感设备,完成了东南极3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调查,标志着中国在南极航空遥感领域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雪龙船创造了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雪龙船顺利完成逆时针环南极航行,本航次雪龙船抵达最南纬度78°41.975′海域,成为到达地球最南海域的科考船,并成功开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孙波11日在“雪龙”号上对中新社记者说。

——罗斯海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顺利完成。罗斯海域是研究南极地球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典型区域。新建罗斯海考察站对中国认知南极的整体布局具有深远意义。

2017年2月,罗斯海新站优化选址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恩克斯堡岛(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五个区域的调研。完成了该区域地质、海岸、测绘、气象、水文、海冰、动植物分布情况等综合调查,为进一步确定中国新建南极考察站站址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极内陆考察取得重要进展。“在昆仑站期间,内陆队深冰芯钻总进度突破800米,可实现重建过去12万年以来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孙波说,这些冰芯成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珍贵样本,对于认知当前地球所处的气候阶段、推演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增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六号”船首次参加南极科考。“雪龙”号和“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半岛长城湾海域实现同时开展科学考察,对组建极地考察船队和开展更大范围的考察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6年12月16日,“海洋六号”科考船从智利驶向南极,在南极半岛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调查,并于2017年2月初启程回国。

——中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工作圆满完成,勘察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附近区域、内陆行进沿线中,采用高精度的调查方法,开展了海洋、大气、地质、环境、冰川等23项科学考察项目,共采集1198个数据及样本,新增加21个长期监测点。

与此同时,“雪龙”号考察完成8条海洋断面、97个站位的海洋观测工作,采集了571个数据及样本,完成了600千米的地球物理测线,回收并布放13个长期纪录观测仪器,初步构建了中国南大洋典型海域监测体系。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11日在“雪龙”号上表示,将加快推进“雪龙探极”工程,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国南极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将全面开展极地的业务能力建设,建设极地立体观测、监测网络,建造新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建设新的南极科学考察站,瞄准国际前沿和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极地科学研究,进一步统筹中国科研力量完善学科布局。(完)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