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又助山西20万山区群众拔穷根

来源:山西日报
2013-10-15 10:58:16

    跳出“穷窝窝” 踏上“康庄道”

    10月12日,在距离岢岚县城20多公里的209国道旁,一排排蔬菜大棚映入记者眼帘。在大棚中间,点缀着整齐划一的砖瓦房,这里便是岢岚县通过扩建中心村镇建设的宋家沟乡宋家沟移民新村。

    “我们家只出了7万元,全部是政府帮着联系的贷款,没有利息!”坐在村民孙巧萍家宽敞的客厅里,她对记者说,我们早就想搬出来,可是一没钱、二没地。要不是移民政策的扶持,我们现在还是过着为吃饭发愁的日子。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来说,实施易地搬迁是拔掉“穷根”的有效路径。1996年,我省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0年后,逐步加大了扶贫移民力度,3年搬迁近20万人。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65.8万山区群众跳出“穷窝”。

    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能致富是移民稳得住的关键。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介绍,我省各地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十分注重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定方向,优惠政策作引导,资金技术给支持,一些移民区的产业渐成气候。

    威东村是右玉县2001年新建的一个移民村,由4个乡镇的15个自然村组成。57岁的马明是从50公里外的高家堡乡上柳沟村搬到威东村的,说起新生活,老马眉飞色舞:“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情况差不多,就是一个‘穷’,现在政府把房子、大棚都建好了,还派人进行种植指导。这么好的条件,要是还不能脱贫,就不正常了!”

    为彻底拔除“穷根”,我省在今年启动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中,把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镇化建设列为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保驾护航”。企业结合产业开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省级除每搬迁一人按照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外,还按搬迁人口规模配套安排产业开发专项奖补资金;太原市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企业,市级财政按搬迁一人补助5000元的标准给予支持。

    据悉,目前全省还有86万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6500多个“山庄窝铺”。到2015年,在册人口1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搬迁任务将全面完成。(记者赵建军)

    短评

    找对方式很重要

    我省许多自然村分布在山区的圪梁上、沟岔里,每村不足百人,被形象地称为“山庄窝铺”。当地群众这样形容:“山山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蜗居深山的村民们不光增收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孩子上学和年轻人结婚找对象更是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少扶贫措施。然而,从实践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是比较有效的扶贫方式。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能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改变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困境,更重要的还是能让离开大山的群众开拓眼界,转变观念。

    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消灭自身贫困“细菌”的能力。对政府来说,只有帮助他们转变了观念,革新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找到了发展思路,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贫困也才不再生长。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才可彻底脱贫。